口腔溃疡的发生受局部创伤、感染、免疫系统、营养缺乏、内分泌等多因素影响,局部创伤包括机械性损伤(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和化学性刺激(与病史、生活方式相关);感染因素有病毒感染(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和细菌感染(与病史、生活方式相关);免疫系统因素包含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和免疫功能低下(与年龄、病史相关);营养缺乏因素涉及维生素缺乏(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和微量元素缺乏(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内分泌因素包括女性生理期(与性别、年龄相关)和其他内分泌疾病(与病史相关)。
一、局部创伤因素
1.机械性损伤:
年龄因素:儿童常因玩耍时咬伤口腔黏膜等导致口腔溃疡,比如儿童在啃咬玩具或进食过快时可能损伤口腔组织引发溃疡;老年人牙齿磨损不平整,也容易刮伤口腔黏膜而出现溃疡。
生活方式:长期佩戴不合适的假牙,假牙边缘过于锐利会反复摩擦口腔黏膜,从而引发口腔溃疡,这在一些佩戴假牙时间较长且未及时调整假牙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有不良口腔习惯,如频繁用牙齿咬颊、咬舌等,也会造成口腔局部创伤,进而诱发口腔溃疡。
2.化学性刺激:
病史因素:长期使用某些刺激性较强的口腔治疗药物,如高浓度含漱剂等,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引发溃疡。一些患者有口腔局部手术史,术后使用的某些药物或敷料可能对口腔黏膜产生化学刺激导致溃疡。
生活方式:进食了过烫的食物,会直接烫伤口腔黏膜,引起口腔溃疡;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会严重损伤口腔黏膜,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危害较大。
二、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年龄因素:儿童是疱疹性口腔溃疡的高发人群,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老年人由于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也较易感染病毒引发口腔溃疡。
生活方式:与口腔溃疡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水杯等,容易感染相关病毒。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办公室等,病毒传播几率增加,从而可能引发口腔溃疡。
2.细菌感染:
病史因素:有口腔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如牙周炎等,口腔内细菌滋生较多,容易引发口腔溃疡。一些患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也可能趁机繁殖导致口腔溃疡。
生活方式: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内食物残渣堆积,有利于细菌滋生,长期如此容易引发口腔溃疡。比如长期不刷牙、不漱口的人,患口腔溃疡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免疫系统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
年龄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口腔溃疡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青少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症状,老年人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口腔溃疡。比如长期熬夜、工作强度过大的人群,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病几率。
2.免疫功能低下:
年龄因素: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容易出现口腔溃疡;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也是口腔溃疡的高发人群。
病史因素: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极易反复发生口腔溃疡,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难以治愈。一些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由于放化疗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同时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出现口腔溃疡。
四、营养缺乏因素
1.维生素缺乏: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维生素的需求较大,如果饮食中维生素摄入不足,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性口腔溃疡;老年人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也容易缺乏维生素,从而引发口腔溃疡。
生活方式:长期偏食、挑食的人,容易导致某些维生素摄入不足,比如长期不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人,缺乏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
2.微量元素缺乏:
年龄因素:儿童如果存在微量元素摄入不均衡的情况,如锌等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引发口腔溃疡;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也可能出现微量元素缺乏导致口腔溃疡。
生活方式:长期酗酒的人,会影响身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容易造成微量元素缺乏,进而引发口腔溃疡。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腹泻等,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导致微量元素缺乏,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几率。
五、内分泌因素
1.女性生理期:
性别因素:女性在月经周期中,体内雌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在生理期前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诱发口腔溃疡。这种情况在青春期、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内分泌功能紊乱,也容易出现因内分泌因素导致的口腔溃疡。
2.其他内分泌疾病:
病史因素:患有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同时自身抵抗力下降,增加了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等功能,引发口腔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