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呼吸衰竭患者需从病情观察(关注呼吸、循环情况)、气道管理(保持通畅、机械通气时管理)、氧疗护理(选合适方式、护吸氧装置)、体位护理(舒适及特殊体位)、心理护理(评估支持)、营养支持(评估供给)等方面进行护理,保障患者康复。
一、病情观察
1.呼吸情况
对于呼吸衰竭病人,要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过快(>24次/分钟)或过慢(<10次/分钟),节律不规则,如出现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间停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等异常呼吸节律,可能提示病情严重。不同年龄人群呼吸频率有所差异,儿童呼吸频率相对更快,新生儿呼吸频率可达30-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观察患者有无发绀,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青紫,要注意其程度和变化情况,这与血氧饱和度密切相关,低氧血症时发绀会更明显。
2.循环系统
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衰竭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衰竭,出现心率加快(>100次/分钟,儿童心率更快)、血压变化,早期可能血压升高,晚期可降低。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呼吸衰竭时循环系统的改变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需特别关注。
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如四肢温度、颜色,是否有湿冷、苍白等表现,反映外周组织灌注情况。
二、气道管理
1.保持气道通畅
对于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咳痰。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用力咳出痰液。对于咳痰无力的患者,定时为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力度,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儿童拍背力度要更轻柔,避免造成损伤。
对于昏迷患者,要及时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呕吐物等。可采用吸引器进行吸痰,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管粗细要适宜,成人吸痰管直径一般不超过12mm,儿童要更小。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15秒,以免引起缺氧。
2.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
若患者使用机械通气,要确保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的固定牢固,防止移位。密切观察呼吸机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氧浓度等,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定期检查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一般维持在25-30cmHO,既保证有效封闭气道,又避免长时间高压导致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儿童气囊压力要根据年龄和导管规格适当调整。
三、氧疗护理
1.吸氧方式选择
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Ⅰ型呼吸衰竭(单纯缺氧,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可采用较高浓度吸氧(>35%),Ⅱ型呼吸衰竭(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PaO<60mmHg,PaCO>50mmHg)应给予低流量(1-2L/min)、低浓度(25%-29%)持续吸氧。因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依靠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维持呼吸,若高浓度吸氧迅速纠正了缺氧,会使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减弱,导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对氧疗的耐受性和要求略有不同,儿童在氧疗时要注意氧浓度的精确控制,避免氧中毒等不良反应。
2.吸氧装置的护理
使用鼻导管吸氧时,要保持鼻导管通畅,定期更换鼻导管,一般24小时更换一次,避免鼻黏膜长时间受压损伤。对于使用面罩吸氧的患者,要确保面罩与面部贴合良好,观察患者面部皮肤有无受压、损伤情况。
四、体位护理
1.舒适体位
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这样可使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增大,有利于呼吸肌的运动,增加肺通气量。对于不能自行调整体位的患者,定时协助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粗暴动作,防止皮肤损伤,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压疮,要注意骨隆突处的护理,如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儿童翻身时要根据其体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保证舒适和安全。
2.特殊体位
若患者有肺不张等情况,可根据病情采取相应体位,如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肺的通气和引流。
五、心理护理
1.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评估
呼吸衰竭患者往往因呼吸困难、病情反复等出现焦虑、恐惧心理。要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家长的焦虑情绪,因为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
2.心理支持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焦虑情绪。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玩耍、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对治疗的恐惧。
六、营养支持
1.营养评估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2.营养供给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采用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的方式。鼻饲时要注意鼻饲液的温度(38-40℃)、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引起呛咳、误吸。儿童鼻饲要特别注意鼻饲管的固定和鼻饲液的选择,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防止并发症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