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的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视诊和触诊;影像学检查有超声(浅表器官超声、腔内超声)、CT(平扫+增强、CTA)、MRI(软组织分辨力高、功能MRI);病理学检查有组织活检(切取活检、穿刺活检)及病理分型和分化程度判断;实验室检查有肿瘤标志物检查,可作为辅助参考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人群在检查中需注意相应情况。
触诊:触诊相应部位,了解肿块的质地、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触摸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肿块,可感知其硬度是柔软还是坚硬,能否推动,与周围皮肤组织是紧密粘连还是可以移动等;对于体表淋巴结区域,也需触诊判断有无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因为鳞状细胞癌可能会发生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浅表器官超声:常用于检查浅表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如皮肤、乳腺等部位的肿块。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帮助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对于皮肤鳞状细胞癌,超声可观察到皮下组织内的异常回声团块,有助于初步评估病变范围。
腔内超声:对于体腔内的鳞状细胞癌,如食管、直肠等部位,腔内超声可以更精准地观察肿瘤在腔内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深度等。比如食管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食管壁各层结构,判断食管癌(鳞状细胞癌常见类型)的浸润层次,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依据。
CT检查:
平扫+增强: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对于深部组织的鳞状细胞癌,如肺部鳞状细胞癌,胸部CT平扫可发现肺部的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明确肿瘤的血供情况等,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范围,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肺部鳞状细胞癌在CT上可表现为肺部的肿块影,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等表现。
CT血管造影(CTA):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肿瘤与血管关系密切时,CTA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解剖关系,对于手术评估等有帮助。比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CTA可以了解肿瘤与颈部大血管的毗邻情况,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行性等。
MRI检查:
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检查鳞状细胞癌时,尤其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MRI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头颈部MRI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对颅脑、颈部肌肉、神经等组织的侵犯情况,能更清晰地分辨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对于乳腺鳞状细胞癌,乳腺MRI有助于准确评估肿瘤的大小、多灶性等情况,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详细信息。
功能MRI: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可以反映肿瘤组织的水分子扩散情况,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以及评估肿瘤的活性等有一定帮助。例如通过DWI信号强度可以初步判断鳞状细胞癌组织的细胞密度等情况,辅助诊断。
病理学检查
组织活检:
切取活检:对于体表或腔道内可见的肿块或病变,可切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比如皮肤的可疑肿块,医生会用手术器械切取小块组织,然后送病理科进行制片、染色等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明确是否为鳞状细胞癌以及其分化程度等。
穿刺活检:包括细针穿刺活检和粗针穿刺活检等。细针穿刺活检适用于一些较小的、位置较深或体表不易切取组织的病变,通过细针抽取少量细胞成分进行涂片检查;粗针穿刺活检可以获取较多的组织条,更有利于明确病理诊断。例如对于肺部的占位性病变,经皮肺穿刺活检可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判断是否为鳞状细胞癌。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进行活检时需注意相应风险,比如老年人可能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要关注其耐受情况;有出血倾向病史的人群要提前评估凝血功能等。对于儿童,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活检,若必须进行,需在充分准备和轻柔操作下进行,以降低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判断: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是鳞状细胞癌,同时还能判断其分化程度,如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等。一般来说,高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较慢,转移相对较晚;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容易发生早期转移等。这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例如高分化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经过合适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而低分化的则预后较差。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虽然目前没有特异性极高的鳞状细胞癌相关肿瘤标志物,但某些标志物可作为辅助诊断、病情监测等的参考。例如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在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可能会升高,尤其是在宫颈癌、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患者中,其水平可能与肿瘤的分期、病情活动等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鳞状细胞癌,一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而且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所以肿瘤标志物检查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在肿瘤标志物水平上可能会有一些生理差异,比如老年人身体代谢等情况与年轻人不同,可能会影响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解读;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因基础疾病而出现异常波动等情况,需要医生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