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炎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发病部位在气管,主要由生物、理化刺激或过敏等引起,症状为咳嗽等,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或肺纹理增粗,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抗感染,多数预后好;支气管炎包括发病部位在支气管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起病急,慢性以咳嗽咳痰等为主要症状,病因有感染、理化、过敏等,影像学检查急性多正常或肺纹理增强,慢性可见肺纹理增粗等或肺气肿表现,治疗原则与气管炎有相似也有不同,急性支气管炎多数预后好但儿童需注意,慢性支气管炎可并发多种疾病,预后相对较差。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气管炎:指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多由生物、理化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发病部位主要在气管。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发病部位为支气管,包括主支气管和各级分支支气管。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初期多为干咳,之后可能有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呈黏液脓性,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如仅有轻度发热、畏寒等。
支气管炎:临床上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有黏液性痰,可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8℃左右,一般3-5天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可能会持续2-3周;慢性支气管炎则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晨起咳嗽较重,白天较轻,睡前或晨起有阵咳或排痰。
体征方面
气管炎:肺部可无明显阳性体征,或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肺部体征较少,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多在背部或双肺底,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闻及干、湿啰音,喘息型支气管炎可闻及哮鸣音且呼气相延长。
三、病因区别
气管炎
感染因素:病毒是常见病因,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也可引起,往往先有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
理化因素:吸入过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可刺激气管黏膜引发炎症。
过敏因素: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过敏原可引起气管的过敏炎症反应。
支气管炎
感染因素:同气管炎,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和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是常见病因,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支气管炎。
吸烟等理化因素:长期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发病因素,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支气管黏膜,导致纤毛运动减弱、巨噬细胞功能降低等,引发慢性炎症;空气污染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也可损伤支气管黏膜,诱发支气管炎。
过敏因素:与气管炎类似,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可引起支气管的过敏炎症,如过敏性支气管炎。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无明显异常改变,少数患者可见肺纹理增粗,这是因为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导致肺纹理增粗。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数表现正常,少数患者可见肺纹理增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胸部X线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明显;发展至肺气肿时则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等典型肺气肿影像学表现。
五、治疗原则要点
气管炎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和吸入有害气体等。
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时可用右美沙芬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溴己新等祛痰;如有气喘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氨茶碱等。
抗感染治疗: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一般治疗同气管炎,如休息、多饮水等;止咳祛痰可选用与气管炎相同的药物;有气喘时也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如考虑为细菌感染,可选用相应抗生素;儿童患急性支气管炎时需特别注意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病情可能进展较快,要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情况。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祛痰、镇咳为主,有气喘者加用解痉平喘药物;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加强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注意其心肺功能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呼吸功能的变化,预防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六、预后情况不同
气管炎: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痊愈,预后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或身体抵抗力极差,可能会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等,但相对较少见。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治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并痊愈,但儿童患者如果感染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影响预后;成人一般预后较好,但年老体弱者可能恢复较慢。
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预后相对较差,其预后与病情轻重、是否积极治疗及是否脱离致病因素等有关,如能积极戒烟、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并规范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反之,则病情易反复加重,预后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