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中,口腔颌面部感染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细菌、病毒感染可致其肿大;头颈部其他部位感染如耳部、颈部皮肤感染也能引发。非感染性因素里,肿瘤性因素中不同年龄、性别等有差异,恶性肿瘤转移及淋巴瘤可致肿大;其他非感染性因素中,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影响,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
年龄因素:儿童相对成人更易因口腔卫生不佳等引发口腔颌面部感染进而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比如儿童若经常吃甜食且未良好刷牙,易患龋齿,龋齿进一步发展可能引起根尖周感染,从而累及颌下淋巴结。成人也可能因智齿冠周炎等口腔问题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如智齿萌出位置不正,周围软组织发炎,炎症蔓延可波及颌下淋巴结。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导致口腔颌面部感染引发颌下淋巴结肿大,但女性在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机体免疫力可能有一定波动,相对更易受口腔细菌等感染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口腔卫生差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口腔颌面部感染风险,进而诱发颌下淋巴结肿大。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口腔黏膜,降低口腔局部的抵抗力,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
病史:有口腔疾病既往史,如曾有严重的牙周炎、反复的口腔溃疡等,会使颌下淋巴结肿大的风险增加,因为既往的口腔炎症可能未完全治愈,病原体持续存在或复发,容易累及颌下淋巴结。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口腔、咽部等部位后,可经淋巴管引流至颌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例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炎,炎症累及颌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疼痛等。
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发热、咽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风疹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颌下淋巴结,出现淋巴结肿大的表现。
头颈部其他部位感染:
年龄因素:婴幼儿头颈部感染相对更需关注,如耳部感染,婴儿的咽鼓管短而宽,呈水平位,耳部感染容易蔓延至颈部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儿童和成人的耳部感染、颈部皮肤感染等也可能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儿童耳部感染可能因玩耍时易接触不洁物品等导致,成人可能因颈部皮肤破损后感染引发。
性别差异:无明显因性别导致头颈部其他部位感染引发颌下淋巴结肿大的特异性差异。
生活方式:头颈部皮肤破损后未及时清洁护理,长期处于潮湿等不良环境,会增加头颈部其他部位感染风险,进而累及颌下淋巴结。比如长期出汗且未及时清洁颈部皮肤,易引发皮肤感染,波及颌下淋巴结。
病史:有头颈部其他部位感染既往史,如曾有耳部慢性炎症等,会使颌下淋巴结肿大几率增加,因为既往感染可能导致局部淋巴结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再次感染时更易出现肿大。
耳部感染:中耳炎等耳部感染可通过淋巴管累及颌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例如急性中耳炎时,炎症蔓延至颈部淋巴结群,包括颌下淋巴结。
颈部皮肤感染:颈部皮肤疖肿、痈等感染,病原菌可经淋巴管侵入颌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炎症性肿大。
非感染性因素
肿瘤性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肿瘤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的情况不同,儿童期少见原发于颌下的恶性肿瘤,但可能有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累及颌下淋巴结;青少年及成人可能患唾液腺肿瘤等累及颌下淋巴结,如腮腺肿瘤可转移至颌下淋巴结;老年人则需警惕恶性肿瘤转移至颌下淋巴结,如鼻咽癌、甲状腺癌等转移至颌下淋巴结较为常见。
性别差异:某些肿瘤有一定性别倾向,如乳腺癌转移至颌下淋巴结在女性中相对更常见,而鼻咽癌等肿瘤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但这并非绝对,只是存在一定流行病学趋势。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肿瘤发生风险,如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可能诱发颌下淋巴结所属区域的肿瘤,进而导致淋巴结肿大。
病史:有肿瘤家族史等病史会增加颌下淋巴结肿大因肿瘤因素引发的可能性,例如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自身患乳腺癌并转移至颌下淋巴结的风险相对较高。
恶性肿瘤转移:口腔、鼻咽、甲状腺、乳房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颌下淋巴结。如鼻咽癌可经淋巴道转移至颈深上淋巴结群,包括颌下淋巴结;甲状腺癌的癌细胞可通过淋巴管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
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都可能表现为颌下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
其他非感染性因素
年龄因素:青少年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相关问题出现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等非感染性因素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而老年人可能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出现此类情况,比如老年人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疾病时,可能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性别差异: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颌下淋巴结肿大可能有一定性别差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其累及淋巴结时可能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状态,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可能诱发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颌下淋巴结肿大,如长期熬夜、精神高度紧张的人,免疫系统调节失衡,容易出现淋巴结异常增生。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史等会增加非感染性因素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的风险,如曾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紊乱可能累及颌下淋巴结。
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由各种应激因素引起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表现为颌下淋巴结肿大,去除应激因素后,淋巴结可能逐渐缩小。例如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情况时,可出现反应性淋巴结增生。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舍格伦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唾液腺及淋巴结等部位,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口干、眼干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