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发生在结肠部位,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排便等习惯及性状改变、腹痛等表现,诊断靠结肠镜等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直肠癌发生在直肠部位,早期有便意等改变、便血常见,诊断靠直肠指检等,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免疫治疗等,两者在解剖位置、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患者在各环节需有相应考量。
直肠癌:发生在直肠部位,直肠是从肛缘起向上15cm的一段大肠,是结肠癌的特殊类型,发病年龄相对结肠癌更趋于中青年人,不过各年龄段也都可能患病,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上同样与高脂、低纤维饮食等相关,有直肠癌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临床表现区别
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粪便性状改变(便血、大便变细等)、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部位的结肠癌上述表现有一定特点,右半结肠肠腔较宽大,癌肿多呈肿块型,突出向肠腔,坏死出血易继发感染,故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贫血和腹部肿块为主;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狭小,癌肿多倾向于浸润生长引起环状狭窄,因此临床表现主要为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
直肠癌:早期可有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等症状。便血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暗红色,量不多,常伴有黏液,癌肿侵犯肛管括约肌时可出现肛门失禁、脓血便等。另外,直肠癌晚期侵犯前列腺、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侵犯骶前神经则出现骶尾部持续性剧烈疼痛。
诊断方法区别
结肠癌:
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最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结肠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皱襞破坏等征象,有助于结肠癌的诊断;腹部CT检查可了解结肠癌在肠壁外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灶,对判断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MRI)对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淋巴结转移等有一定优势。
血液检查: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对结肠癌的诊断、监测复发等有一定参考价值,但CEA升高不一定就是结肠癌,其他恶性肿瘤及某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CEA升高。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在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案,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考虑对比剂等对肾功能等的影响;生活方式上,长期饮酒、吸烟等人群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并综合评估;病史方面,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要更加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直肠癌:
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的肿块或溃疡,指套常染有脓血和黏液。
结肠镜检查:同结肠癌一样,可直接观察直肠病变并取组织活检,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直肠腔内超声可判断直肠癌浸润肠壁的深度及有无侵犯周围脏器;盆腔MRI有助于评估肿瘤在盆腔内的扩散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胸部CT或胸片可了解有无肺转移等。血液检查同样可参考CEA等肿瘤标志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患直肠癌时,影像学检查需权衡辐射等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老年直肠癌患者要注意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合适的检查及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区别
结肠癌:
手术治疗:是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等。根治性手术需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及范围切除相应的肠段及区域淋巴结;对于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晚期结肠癌,可考虑姑息性手术以解除梗阻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年轻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要考虑其全身状况;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选择创伤相对较小的手术方式。生活方式上,术后患者需根据康复情况逐步调整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病史方面,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在围手术期做好相关基础病的管理。
化疗:用于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结肠癌的姑息治疗。常用化疗方案有FOLFOX、FOLFIRI等,化疗药物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的耐受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骨髓抑制等,需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儿童一般不首选化疗治疗结肠癌。
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对于特定基因突变或免疫微环境合适的患者可选择相应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西妥昔单抗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有各自的不良反应特点,在应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
直肠癌:
手术治疗:包括局部切除术、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等多种术式。局部切除术适用于早期瘤体小、分化程度高的直肠癌;Miles手术适用于距肛缘7cm以内的直肠癌,术后需永久性人工肛门;Dixon手术适用于距肛缘12cm以上的直肠癌,可保留肛门功能。年龄对手术方式选择有影响,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保留肛门功能的手术方式,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也会根据肿瘤情况选择合适术式,同时要考虑其术后生活质量及恢复情况。生活方式上,术后直肠癌患者同样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促进康复。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控制好血糖等指标以利于手术及术后恢复。
放疗:可作为术前辅助治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晚期直肠癌出现转移导致疼痛等症状时,还可进行姑息性放疗缓解症状。放疗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肠炎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放疗不良反应的耐受不同,儿童一般不首选放疗治疗直肠癌。
化疗及靶向、免疫治疗:同结肠癌类似,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及靶向、免疫治疗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关注不良反应及患者个体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