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瘤手术治疗有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等方法,术前需评估身体状况(含肺功能、全身状况)和肿瘤分期(含影像学、病理评估),术后有一般护理(呼吸、切口护理)和康复锻炼(运动、肺功能康复),老年患者手术风险高、术后护理重,年轻患者手术选择倾向保留肺组织术式且康复相对快。
一、肺肿瘤手术治疗的常见方法
(一)肺叶切除术
1.适用情况:常用于肿瘤局限于肺叶内,没有广泛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例如,对于周围型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未侵犯到主支气管等大的结构时,肺叶切除术是比较常用的术式。
2.操作原理:切除整个病变的肺叶,包括肺叶所属的支气管、血管等结构,从而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通过解剖学分离肺叶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等结构,将病变肺叶完整切除。
(二)肺段切除术
1.适用情况:主要适用于一些早期周围型肺癌且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或者是影像学表现为原位癌、微浸润癌等病变较为局限在肺段内的情况。比如患者肺功能低下,无法耐受肺叶切除,但病变仅累及肺段时可考虑该术式。
2.操作原理:精确切除病变所在的肺段,保留相邻的正常肺组织,最大程度地保留肺功能。需要准确识别肺段的解剖结构,如肺段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等,进行精准的分离和切除。
(三)全肺切除术
1.适用情况:一般用于肿瘤较大,侵犯范围较广,如中央型肺癌侵犯主支气管等,且对侧肺功能良好的患者。例如肿瘤已经累及主支气管,无法通过肺叶或肺段切除来保留足够肺组织的情况。
2.操作原理:切除整个一侧的肺脏,包括全部肺叶、主支气管等结构。由于切除了一侧全肺,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需要密切关注术后呼吸情况及肺功能恢复等。
二、手术前评估
(一)身体状况评估
1.肺功能评估
指标及意义: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等指标。FEV/FVC比值是评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如果患者FE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过低,如低于50%-60%,进行肺叶切除等较大手术时风险较高。对于老年患者,肺功能下降较为常见,需要准确评估其肺功能储备,以判断能否耐受手术。
评估方法:通过肺功能仪进行检测,患者需要配合进行深呼吸、用力呼气等操作来获取相关数据。
2.全身状况评估
包括心功能评估,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了解患者心脏的射血分数、心肌供血等情况。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需要评估其心脏功能能否耐受手术带来的应激。
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如血清白蛋白水平等。低蛋白血症患者术后恢复可能较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需要在术前适当纠正营养状况。
(二)肿瘤分期评估
1.影像学评估
胸部CT: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侵犯胸膜、胸壁、纵隔血管等。对于判断肿瘤能否切除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例如,胸部CT发现肿瘤与纵隔大血管紧密粘连,可能提示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或无法完整切除。
PET-CT: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全身转移情况,对于评估肺癌是否有远处转移,如脑、骨、肝等部位的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如果PET-CT发现远处转移病灶,通常不考虑手术治疗,而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2.病理评估: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活检等获取病理组织,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如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鳞癌等,以及小细胞肺癌等。不同病理类型的肺肿瘤治疗方案有所不同,病理评估对于确定手术方案和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
三、手术后护理及康复
(一)术后一般护理
1.呼吸功能护理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咳痰,术后第1天就可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每次深呼吸持续3-5秒,然后用力咳嗽,每天多次进行。这有助于促进肺复张,防止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和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辅助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等,协助患者排出痰液。
对于行全肺切除术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防止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2.切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等情况。如果是胸壁切口,要注意患者的呼吸运动对切口的影响,避免剧烈咳嗽等导致切口疼痛和裂开。对于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更要加强切口护理。
(二)康复锻炼
1.运动康复
术后早期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翻身、屈伸四肢等,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第1-2天就可以开始进行下肢的主动运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膝关节的屈伸等。随着病情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术后1周左右可在床边坐起,术后2周左右可在室内适当行走。对于年轻患者,康复锻炼的进度可以适当加快,但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对于老年患者,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肺功能康复
可以通过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提高肺的通气功能。呼吸训练器的使用方法是患者按照仪器的要求进行吸气和呼气训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同时,可进行吹气球等简单的肺功能康复训练,增加肺活量。
四、不同人群肺肿瘤手术的特点
(一)老年患者
1.手术风险特点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肺功能减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例如,老年患者肺组织弹性差,术后肺复张困难,容易出现肺不张。
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手术应激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在术前评估时要更加全面和谨慎,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量选择对肺功能影响较小的术式,如肺段切除术等。
2.术后护理重点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和心血管指标。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观察患者有无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
(二)年轻患者
1.手术选择特点
年轻患者如果肺功能较好,对于早期肺肿瘤,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肺段切除术等尽量保留肺组织的术式,以更好地保留术后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年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局限在肺段内,即使肺功能正常,也可能优先考虑肺段切除术。
2.康复特点
年轻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康复锻炼的依从性较好。可以更早地进行较强度的康复锻炼,如早期下床活动等。但也要注意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同时,年轻患者术后心理调适也很重要,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