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包括全身性因素、子宫局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全身性因素有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相关疾病,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有影响)和内分泌失调(包括排卵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子宫局部因素有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和子宫肌层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医源性因素有宫内节育器(育龄女性常见,不同情况有影响)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凝血药物等,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
一、全身性因素
(一)凝血功能障碍
1.相关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研究表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月经异常出血情况;再如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从而引发异常子宫出血,相关血液学研究显示白血病患者出现子宫出血症状并不少见。
2.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特定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疾病谱不同,儿童期白血病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引发异常子宫出血相对少见,育龄期女性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情况需重点关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可能增加白血病等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3.病史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者,如既往明确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再次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时需高度怀疑与凝血功能障碍相关。
(二)内分泌失调
1.排卵障碍: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排卵不规则,可导致子宫内膜无规律脱落,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排卵不规律或停止,雌激素波动较大,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易发生突破性出血或撤退性出血。例如,一项针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研究发现,约半数与排卵障碍相关;围绝经期女性异常子宫出血中约70%与排卵障碍有关。
2.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腺激素对生殖内分泌系统有重要调节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导致月经紊乱,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减慢,也可引起月经异常。有研究显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月经异常发生率较高,其中异常子宫出血占一定比例。
3.年龄性别因素: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完善易出现排卵障碍;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是排卵障碍的常见原因。女性整体较男性更易受内分泌失调影响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相关问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节食等可影响内分泌,增加异常子宫出血风险。病史方面,有甲状腺疾病病史者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时需考虑内分泌失调相关因素。
二、子宫局部因素
(一)子宫内膜病变
1.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肿物,多为良性。息肉可引起子宫收缩不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尤其是直径较大的息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约20%-30%会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异常子宫出血表现。
2.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但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癌患者常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可多可少。研究显示,在异常子宫出血的老年女性中,子宫内膜癌是重要的鉴别诊断疾病之一,约有一定比例的老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最终确诊为子宫内膜癌。
3.年龄性别因素:子宫内膜息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育龄期女性相对多见;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女性是这两种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生活方式方面,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在相应年龄阶段女性中可能存在差异,如围绝经期女性更易出现肥胖等情况。病史方面,有长期无排卵、雌激素长期刺激等病史者,发生子宫内膜息肉或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
(二)子宫肌层病变
1.子宫肌瘤: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等。黏膜下肌瘤可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异常子宫出血,且出血量较多;肌壁间肌瘤较大时也可影响子宫收缩,引起月经改变。临床数据显示,约20%-30%的子宫肌瘤患者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
2.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主要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研究发现,约50%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存在异常子宫出血情况。
3.年龄性别因素: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子宫腺肌病也好发于育龄期有生育史的女性,但近年也有年轻化趋势。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病史方面,有多次妊娠、分娩史者,子宫腺肌病发生风险增加;有子宫肌瘤家族史者,自身患子宫肌瘤风险相对较高。
三、医源性因素
(一)宫内节育器(IUD)
1.机制:IUD作为异物,可引起子宫内膜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子宫收缩异常,引起异常子宫出血。部分女性在放置IUD后前3-6个月内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研究表明,约10%-15%的IUD使用者会出现与IUD相关的异常子宫出血。
2.年龄性别因素:育龄期女性是IUD的主要使用者,不同年龄育龄女性放置IUD后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比例可能有差异,但总体而言,育龄女性相对更易因IUD出现该问题。生活方式方面,放置IUD后短期内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异常子宫出血症状。病史方面,有子宫畸形等特殊病史者放置IUD后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风险可能增加。
(二)药物
1.激素类药物:如长期服用避孕药,尤其是不规则服用时,可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导致撤退性出血或突破性出血,引起异常子宫出血。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等,可抑制凝血功能,导致子宫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若出现异常子宫出血,需考虑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年龄性别因素:育龄期女性服用避孕药较常见,不同年龄段育龄女性服用后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情况需关注;男性一般不涉及激素类药物导致异常子宫出血,但女性使用相关药物时需考虑自身年龄阶段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生活方式方面,服用激素类药物期间若有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药物效果或加重出血情况。病史方面,有肝脏疾病等影响药物代谢的病史者,服用激素类或抗凝血药物后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风险可能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