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腮腺炎具有传染性,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和接触传播,儿童青少年等易感染,可通过疫苗接种、隔离、日常防护等措施预防,如按程序接种疫苗,发现患者及时隔离,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通风等。
一、病毒腮腺炎的传染性
(一)传染源
病毒腮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内,其唾液中均可分离出病毒,这段时间内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者因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也能传播病毒。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被他人吸入后,就可能导致感染。例如,在密闭的空间里,如教室、家庭居所等,一旦有腮腺炎患者,病毒可通过飞沫迅速传播给周围人群。
2.接触传播:接触被患者唾液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也可感染。比如,共用被病毒污染的餐具、玩具等,就有感染风险。
二、易感染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易感性较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腮腺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弱。例如,在学校等集体场所,儿童和青少年聚集,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所以腮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容易暴发流行。
2.成年人:如果既往没有患过腮腺炎或接种过腮腺炎疫苗,也可能感染。但相比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更完善,感染后的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仍具有传染性。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集体生活:像学校、军营等集体生活环境中,人员密集,人员之间接触频繁,病毒传播的几率大大增加。例如,学校中一旦有一名学生感染腮腺炎,如不及时采取隔离等措施,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多名同学。
2.缺乏疫苗接种: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的人群易感染。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腮腺炎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风险。如果人群中疫苗接种率较低,就容易导致腮腺炎的传播流行。
三、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1.儿童疫苗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通常在18-24月龄接种第一剂麻腮风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4-6岁接种第二剂。接种疫苗后可有效预防腮腺炎的发生,降低感染几率。对于未接种过疫苗且有感染风险的儿童,如接触过腮腺炎患者的儿童,应及时补种疫苗。
2.成年人疫苗接种:对于未患过腮腺炎且未接种过疫苗的成年人,如果有感染风险,如前往腮腺炎流行地区、在腮腺炎高发场所工作等,可考虑接种腮腺炎疫苗。
(二)隔离措施
当发现腮腺炎患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隔离期限一般为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天,但不少于发病后2周。这样可以避免患者继续向周围人群传播病毒,尤其是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发现患者后,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对患者的班级或宿舍等进行消毒等处理。
(三)日常防护
1.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减少病毒通过接触传播的机会。
2.环境通风:保持居住和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经常开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例如,在家庭中,每天应保证一定时间的通风,在学校教室也应定时开窗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