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睑下垂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上睑下垂与遗传因素(多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和胚胎发育异常(胚胎早期提上睑肌或支配它的动眼神经核发育异常)有关;后天性上睑下垂包括神经源性(动眼神经麻痹、交感神经损伤)、肌源性(重症肌无力、眼肌营养不良症)、机械性(眼睑本身病变、眼眶病变)及其他(衰老、全身性疾病)等多种原因,不同原因导致上睑下垂的机制各异。
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提上睑肌或支配它的动眼神经核发育异常。比如,胚胎早期第3个月内,提上睑肌分化异常,可引起先天性上睑下垂。这种胚胎发育的异常可能与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有关,虽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已被证实是先天性上睑下垂的重要成因之一。
后天性上睑下垂
神经源性
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颅内动脉瘤、外伤等情况。颅内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会影响其对提上睑肌的支配,导致上睑下垂。例如,头部外伤可能造成动眼神经损伤,从而引发上睑下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也可能累及动眼神经,导致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增加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动眼神经功能。
交感神经损伤:如颈交感神经节损伤,可引起Horner综合征,出现上睑下垂等症状-般为轻度上睑下垂。颈部手术、外伤等因素可能损伤交感神经链导致此类情况,不同原因导致的交感神经损伤会影响交感神经通路,进而影响提上睑肌的协同肌功能,引发上睑下垂
肌源性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体内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冲动传递障碍,影响提上睑肌的功能出现上睑下垂。该病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患者晨起时上睑下垂症状可能较轻,随着活动时间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女性发病可能相对较多,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眼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会影响眼外肌包括提上睑肌的功能导致上睑下垂。病情会逐渐进展,患者的上睑下垂症状会随病情发展而加重,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发病可能相对多见,遗传方式多样
机械性
眼睑本身的病变:如眼睑肿瘤、严重的沙眼、眼睑外伤或手术等。眼睑肿瘤可直接压迫提上睑肌或相关组织,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上睑下垂;严重沙眼可造成眼睑瘢痕形成,使眼睑结构改变,限制上睑的正常抬起;眼睑外伤或手术可能损伤提上睑肌或相关结构,从而引起上睑下垂。不同原因导致的眼睑病变对提上睑肌的影响机制不同,但都会导致上睑下垂的发生
眼眶病变:如眼眶肿瘤、蜂窝织炎等。眼眶肿瘤可占据眼眶空间,压迫提上睑肌或支配它的神经等结构,引起上睑下垂;眼眶蜂窝织炎会导致眼眶组织肿胀,也可能影响提上睑肌的正常功能,各种眼眶病变对提上睑肌及其相关结构的压迫或破坏都会引发上睑下垂
其他
衰老:随着年龄增长,提上睑肌及其相关支持结构发生退行性变,肌肉力量减弱,结缔组织弹性下降等,导致上睑下垂,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可能因衰老相关的皮肤和肌肉变化更为明显
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上睑下垂,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除了上睑下垂外,还会伴有其他肌肉受累的表现,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全身的代谢、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会影响全身肌肉包括眼部肌肉的功能导致上睑下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