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的治疗包括手术、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随访监测。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早期可考虑保乳等术式;辅助化疗用AC、TAC等方案,需考虑特殊人群;保乳术后及有高危因素者需放疗,要关注特殊人群;ER、PR阳性者需内分泌治疗,要考虑特殊人群情况;HER-2过表达者可考虑靶向治疗,要考量特殊人群;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监测,不同患者随访有差异。
一、手术治疗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是手术。对于早期患者,常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术式。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根据肿瘤大小、位置以及患者自身情况来确定手术范围。例如,肿瘤较小且没有远处转移迹象时,可能会考虑保乳手术,但保乳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需要综合评估肿瘤大小与乳房体积的比例等因素。
二、辅助化疗
作用及原理: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患者,常用的化疗方案有AC(多柔比星+环磷酰胺)、TAC(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等方案。化疗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发挥作用。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肝肾功能以及身体一般状况来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和调整药物剂量;对于年轻患者,除了考虑化疗的抗肿瘤效果,还需要关注化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等可能带来的生育相关问题等。
三、放疗
适用情况:如果是保乳手术后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术后放疗,目的是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术后发现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可能需要进行胸壁和区域淋巴结的放疗。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来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考虑放疗,因为放疗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老年患者进行放疗时,要密切关注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等。
四、内分泌治疗
适用人群:如果患者的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术后通常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他莫昔芬等。内分泌治疗通过阻断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绝经前女性患者使用他莫昔芬时,要考虑其月经情况等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绝经后女性可能会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需要关注药物对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比如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等。
五、靶向治疗
适用情况:如果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可考虑靶向治疗,常用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HER-2阳性的肿瘤细胞,精准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影响相对较小。
特殊人群考量: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时,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因为曲妥珠单抗可能会引起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一般不常规应用靶向治疗中的曲妥珠单抗等药物。
六、随访监测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长期进行随访监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体检、乳腺超声、钼靶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等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随访的间隔时间等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来关注疾病的长期预后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