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儿腹泻的推拿包含补脾经(于拇指桡侧缘旋推可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改善脾虚致腹泻)、推大肠(在食指桡侧缘从虎口推向指尖能调节大肠功能缓解腹泻)、揉脐(对肚脐用掌根或中指端揉可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缓解腹泻)、摩腹(以肚脐为中心用掌面环形摩动能促进腹部气血运行帮助消化改善腹泻)、推上七节骨(在背部第四腰椎至尾骨端自下向上推可温阳止泻适用于虚寒性腹泻)、揉龟尾(于尾骨端用拇指或中指端揉能通调督脉调理大肠辅助治疗腹泻),推拿时手法需轻柔适中按月龄调整,要注意保暖腹部,腹泻严重等情况及时就医,新生儿及小月龄婴儿推拿更要小心,需专业医护人员指导避免不当操作。
一、补脾经
1.定位:脾经位于宝宝拇指桡侧缘。
2.操作方法:操作者用拇指螺纹面旋推宝宝拇指桡侧缘,一般约推100-300次。
3.作用及意义:可起到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的作用,对于因脾虚引发的腹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体现了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应对腹泻的原理,考虑了宝宝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易因脾虚导致腹泻的情况。
二、推大肠
1.定位:大肠穴位于宝宝食指桡侧缘,自虎口至指尖成一直线。
2.操作方法:操作者用拇指桡侧面从宝宝虎口推向指尖,约推100-300次。
3.作用及意义:能调节大肠功能,缓解腹泻、便秘等问题,针对宝宝大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的情况,通过推拿大肠穴来调整肠道功能。
三、揉脐
1.定位:脐即宝宝肚脐。
2.操作方法:操作者用掌根或中指端揉宝宝肚脐,约揉100-200次。
3.作用及意义:可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对腹泻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考虑到宝宝腹部易受寒邪侵袭导致腹泻,通过揉脐能温暖腹部,改善气血状况以缓解腹泻。
四、摩腹
1.操作方法: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掌面做环形摩动,频率适中,约摩动5-10分钟。
2.作用及意义:能促进腹部气血运行,帮助消化,改善腹泻状况,考虑宝宝腹部消化功能相关,通过摩腹促进腹部气血流通和消化功能恢复来应对腹泻。
五、推上七节骨
1.定位:七节骨位于背部,从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2.操作方法:操作者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螺纹面自下向上推,约推100-300次。
3.作用及意义:可温阳止泻,适用于虚寒性腹泻,考虑宝宝可能因体质虚寒出现腹泻,通过推上七节骨来温阳以改善腹泻症状。
六、揉龟尾
1.定位:龟尾位于尾骨端。
2.操作方法:操作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宝宝尾骨端,约揉100-200次。
3.作用及意义:有通调督脉、调理大肠的作用,对腹泻有辅助治疗效果,考虑宝宝尾骨端相关经络与大肠功能的关联,通过揉龟尾来调理大肠功能缓解腹泻。
在进行推拿时需注意,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根据宝宝月龄和耐受程度调整。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宝宝再次受凉加重腹泻。若宝宝腹泻严重,或伴有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能仅依赖推拿,需结合其他医疗手段。对于新生儿及月龄较小婴儿,推拿时更要格外小心,手法轻柔精准,密切观察宝宝反应,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操作。且推拿应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非专业人士勿随意自行操作,避免因手法不当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充分考虑宝宝年龄小、身体各方面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进行安全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