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由寒冷刺激引发,常见于末梢部位,其发生与个体对寒冷的耐受性、末梢循环功能及暴露时间相关,儿童、女性及血液循环不良者风险更高。治疗需以改善局部循环为核心,非药物治疗包括复温处理、局部护理及运动促进循环;药物治疗有外用冻疮膏、糖皮质激素软膏及口服烟酰胺片、维生素E胶囊等。特殊人群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策略涵盖日常防护、生活习惯调整及高危人群管理。若冻疮面积大、伴有水疱破溃、复温后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发热红肿加重、糖尿病患者足部冻疮合并溃疡渗液等情况需立即就诊。通过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冻疮复发率及严重程度。
一、冻疮的成因与病理机制
冻疮是由于寒冷刺激导致局部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炎症性损伤,常见于手、足、耳廓等末梢部位。低温环境下,皮肤血管持续收缩造成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进而引发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及炎症反应。研究显示,冻疮发生与个体对寒冷的耐受性、末梢循环功能及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儿童、女性及血液循环不良者(如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
二、非药物治疗措施
1.复温处理
立即脱离寒冷环境,用37~40℃温水浸泡患处15~20分钟,避免温度过高或浸泡时间过长导致二次损伤。
禁止揉搓或用火烤,以免加重血管损伤。
2.局部护理
清洁后涂抹尿素软膏或维生素E乳膏,保持皮肤湿润,减少皲裂风险。
穿宽松棉质鞋袜,避免摩擦压迫患处。
3.运动促进循环
每日进行脚踝旋转、足部屈伸等轻度运动,改善末梢血液循环。
避免长时间静坐,建议每小时活动5~10分钟。
三、药物治疗方案
1.外用药物
冻疮膏(含樟脑、硼酸等成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瘙痒、肿胀。
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仅限短期用于严重炎症期,需遵医嘱使用。
2.口服药物
烟酰胺片:改善末梢循环,适用于反复发作者,需监测肝功能。
维生素E胶囊:辅助抗氧化治疗,减少冻疮后色素沉着。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复温时需家长全程监护,避免烫伤。
禁止自行使用含酒精或辣椒素的外用药,可能引发过敏或刺激。
2.糖尿病患者
每日检查足部皮肤完整性,因神经病变可能降低冻疮感知能力。
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末梢循环障碍风险。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避免使用含水杨酸或类固醇成分的外用药,需咨询医师选择安全药物。
五、预防策略
1.日常防护
冬季外出穿戴厚棉袜、防水靴,保持鞋内干燥。
手套、耳罩等保暖装备需覆盖至关节以上部位。
2.生活习惯调整
每日用温水泡脚(≤40℃),促进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因尼古丁及酒精可加重血管收缩。
3.高危人群管理
末梢循环障碍者(如雷诺氏病患者)需长期监测体温,避免暴露于-5℃以下环境。
户外工作者需每小时进入温暖环境复温10分钟。
六、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1.冻疮面积超过手掌1/3,或伴有水疱、破溃。
2.复温后24小时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发热、局部红肿加重。
3.糖尿病患者足部冻疮合并溃疡、渗液。
冻疮治疗需以改善局部循环为核心,结合个体情况选择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导致并发症。通过日常防护与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冻疮复发率及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