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颈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骨性斜颈等,非药物干预有婴儿期和幼儿儿童期体位调整、专业按摩;医疗干预包括保守治疗无效时的手术及术后护理,发现斜颈要及时就医检查;婴儿斜颈时家长护理要轻柔,密切观察,保证营养,情况无改善及时就医。
一、斜颈的类型及初步判断
斜颈主要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等。先天性肌性斜颈多因胎儿在宫内位置异常等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短缩引起,可通过观察颈部是否有肿块、头偏向一侧等初步判断;先天性骨性斜颈则与颈椎发育异常有关,需借助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体位调整
婴儿期:对于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家长可在孩子清醒时多让其头向健侧转动,面部朝向患侧,比如在孩子玩耍、休息时通过调整抱姿等方式实现,每天可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通过改变头部位置来牵拉患侧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促进其拉伸,改善斜颈情况。因为婴儿颈部肌肉处于发育阶段,通过合理的体位调整有一定的纠正可能。
幼儿及儿童期:大一点的孩子也可通过改变日常的坐姿、睡姿等,有意识地让头部向健侧偏移,例如在睡觉时使用合适的枕头来保持头部的正确位置。
2.按摩
由专业人员进行局部按摩,针对胸锁乳突肌紧张的部位进行轻柔的按摩、揉捏等操作,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孩子能耐受为准。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放松挛缩的肌肉,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对孩子造成损伤。
三、医疗干预情况
1.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如果先天性肌性斜颈经过保守治疗(如上述体位调整、按摩等)6个月以上效果不佳,或者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解除肌肉对颈部的牵拉限制。一般适用于1岁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但具体还需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决定。
术后护理:手术后孩子需要注意颈部的固定和护理,避免过早过多活动颈部,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锻炼等。例如佩戴合适的颈托等固定装置,并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始颈部的活动康复训练,促进颈部功能恢复,同时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2.就医检查
当发现孩子有斜颈情况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小儿骨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如观察颈部肿块情况、头部活动度等,必要时还会安排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可帮助评估胸锁乳突肌情况)、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斜颈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就医检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比如婴儿检查时要尽量安抚其情绪,配合医生的检查操作;较大的孩子则要告知其检查的目的,争取其配合。
四、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
婴儿斜颈时,家长要特别注意日常护理的细节。在进行体位调整和按摩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严格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力度。因为婴儿身体各方面较为娇嫩,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对婴儿造成伤害。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斜颈情况的变化,如果发现斜颈情况有加重趋势或经过一段时间保守处理无改善,要及时就医,不要延误治疗时机。另外,婴儿的营养状况也很重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对斜颈的康复也有一定的间接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