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叶状乳腺肿瘤是少见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按间质细胞情况分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级,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女性,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影像学有相应表现,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确诊,手术是主要治疗,良性预后较好,交界性复发率高且可能恶变,恶性预后差易复发转移,临床需综合多因素制定诊疗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40岁女性,年轻女性及老年女性也有发病报道,不同年龄人群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可能肿瘤生长相对更具侵袭性相关表现的概率需关注,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等因素。
症状体征:多数患者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肿块生长速度不一,部分患者肿块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肿块一般边界清楚,可推动,质地可硬可软,与乳腺癌相比,分叶状肿瘤的活动度往往相对较好,但这并非绝对鉴别点。
影像学表现
乳腺超声:可见边界清晰的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特征。
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部分肿块边缘可呈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有时可见肿瘤周围有透亮环等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评估肿瘤的大小、有无多灶性等有帮助。
组织病理学特点
良性分叶状肿瘤:间质细胞轻度异形性,核分裂象少见,间质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上皮成分呈良性表现。
交界性分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有中度异形性,核分裂象较多见,间质细胞数量较多,上皮成分仍为良性。
恶性分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有明显异形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间质细胞过度增生,破坏上皮成分基底膜等,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切除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及分级。
鉴别诊断:需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疾病鉴别。乳腺纤维腺瘤的间质成分相对较少且异形性不明显,而分叶状肿瘤间质成分有其特定表现;乳腺癌多有恶性肿瘤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如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等,通过病理检查可进行准确鉴别。
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原则是完整切除肿瘤。对于良性分叶状肿瘤,单纯肿瘤局部切除有复发可能,一般建议扩大切除;交界性和恶性分叶状肿瘤往往需要更广泛的手术切除,如乳腺区段切除甚至乳房切除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具体情况等综合决定。
辅助治疗:恶性分叶状肿瘤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等治疗,但相对乳腺癌来说,化疗的方案等有其特殊性,需依据肿瘤的病理特征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预后
良性分叶状肿瘤: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但有一定复发率,复发后再次手术仍可取得较好效果。
交界性分叶状肿瘤:复发率相对较高,部分交界性肿瘤可能进展为恶性,需密切随访。
恶性分叶状肿瘤: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远处转移可发生在肺、骨等部位,总体生存率较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分叶状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中都有各自的特点,临床医生需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