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患者有发热、全身症状、皮疹、胃肠道症状等表现,一般治疗包括休息、补液,对症治疗有退热、缓解疼痛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登革热可通过防蚊灭蚊等措施减少发病。
一、登革热的症状表现
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且持续数天。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另外,患者可能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出血性皮疹等。还有少数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二、登革热的一般治疗方法
(一)一般支持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因为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补液:根据患者的脱水情况进行适当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补液的量和速度需要进行精准调整,儿童由于身体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更要密切监测补液情况,防止出现补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例如通过检测血生化指标中的电解质水平来指导补液。
(二)对症治疗
退热:当患者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但要注意,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某些可能有风险的退热方式,物理降温相对更为安全。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佳,需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退热,但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低龄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缓解疼痛:对于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例如让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避免加重疼痛的活动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疼痛的表达,及时给予适当的安抚和舒适护理。
三、登革热的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补液时要精确计算补液量,防止出现心肺功能负担过重等情况。在使用药物退热等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或成分。
儿童患者的皮疹等症状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儿童搔抓皮肤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登革热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在补液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的心肾功能,防止补液过多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的发热、疼痛等症状的处理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三)孕妇患者
孕妇感染登革热需要特别关注,因为登革热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治疗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在退热等对症治疗时,要选择相对安全的方法,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如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指标等。
四、登革热的预防相关延伸
预防登革热也有助于减少登革热相关症状的发生。预防措施包括防蚊灭蚊,如使用蚊帐、蚊香、电蚊拍等,清理室内外积水,因为蚊子的滋生地多为积水处,这对各个年龄人群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生活的环境更要注重防蚊灭蚊,避免儿童被蚊子叮咬而感染登革热。另外,对于到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如穿着长袖衣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