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检查可用于心脏相关疾病的诊断与评估,心电图可反映心脏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不同人群风险不同;超声心动图利用超声成像观察心脏结构功能,特定人群需关注;动态心电图能捕捉一过性心律失常等;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金标准,不同人群检查需注意相关事项;血液检查中血脂、心肌酶谱、脑钠肽等指标对相应疾病诊断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指标正常范围及影响因素各异。
超声心动图检查
原理: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评估心脏各腔室大小、瓣膜运动情况、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等。对于先天性心脏病,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的异常;在心肌病的诊断中,可发现心肌肥厚、心肌扩张等改变。孕期女性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监测胎儿心脏发育情况,有心脏杂音等临床表现的人群更需关注此项检查,肥胖人群可能因胸部脂肪厚影响超声图像质量,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
原理: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一过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情况。对于怀疑有阵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如阵发性房颤,通过Holter检查可明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也能提供重要依据。有佩戴心脏起搏器等特殊装置的人群进行Holter检查需注意相关设备的兼容性等问题,检查期间需正常生活但要避免电极脱落等影响检查结果的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原理: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透视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等。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常会进行此项检查;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也需关注此项检查。老年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需评估其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检查安全,检查前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术后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等情况。
血液检查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血脂正常范围不同,一般来说,总胆固醇合适水平<5.2mmol/L,甘油三酯合适水平<1.7mmol/L,女性绝经后血脂异常风险可能增加,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人群血脂异常概率更高。
心肌酶谱检查:常见的有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细胞受损时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数小时内心肌酶谱开始升高,不同年龄人群心肌酶基础水平有差异,儿童心肌酶水平相对成人可能稍高,有胸痛等疑似心肌梗死症状的人群需及时进行心肌酶谱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心力衰竭时BNP或NT-proBNP水平会升高,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生理性减退,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此项检查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尤为重要,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影响BNP的代谢,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