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肥大症表现为乳房体积过度增大等,分类有按病因分先天性、肥胖相关性、病理性,按外形分下垂型、盘状、球形;乳房下垂表现为乳房位置低于正常解剖位置等,分类有按程度分轻、中、重度,按病因分老年性、哺乳性、减肥后、先天性。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先天性乳房肥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乳房就过度发育,可能在家族中有类似情况的遗传倾向。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由于乳房过早过度增大,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如产生自卑等情绪。
肥胖相关性乳房肥大:常见于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由于全身脂肪堆积,乳房内脂肪组织过度增生导致乳房肥大。这类人群往往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在成年人群中较多见,与整体的身体代谢状态和脂肪分布密切相关。
病理性乳房肥大:由某些疾病引起,如内分泌疾病(如垂体瘤导致雌激素分泌异常等),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需要通过医学检查来明确病因,可能会伴随有其他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如月经不调等,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
根据乳房外形分类:
下垂型乳房肥大:乳房不仅体积增大,还伴有明显的下垂,乳头位置低于乳房下皱襞水平。这类乳房肥大往往重力作用明显,下垂的乳房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体态和穿着选择。
盘状乳房肥大:乳房呈扁平盘状,虽然体积增大,但外形不够饱满,乳房基底较宽,向四周扩展。
球形乳房肥大:乳房呈较为饱满的球形,体积增大明显,外形相对较为圆润。
乳房下垂的表现和分类
表现:乳房下垂主要表现为乳房位置低于正常解剖位置,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位置异常。轻度下垂可能仅有乳房形态的轻微改变,中度下垂乳头乳晕位置明显降低,重度下垂乳房可下垂至下腹部,乳房皮肤松弛,可能伴有皱纹等。
分类
根据下垂程度分类:
轻度下垂:乳房下皱襞在乳房下极以上1-2cm,乳头位置稍低于正常位置,但乳房外形还有一定的饱满度。这种情况对外观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可能会让患者感觉乳房形态不够理想。
中度下垂:乳房下皱襞位于乳房下极水平,乳头乳晕复合体明显低于正常位置,乳房有一定程度的松弛,但尚可以通过一些非手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形态。
重度下垂:乳房下皱襞低于乳房下极,乳头乳晕复合体位于乳房下极以下,乳房皮肤极度松弛,乳房外形呈袋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心理状态。
根据病因分类:
老年性乳房下垂: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由于年龄增长,皮肤、韧带等组织逐渐松弛,乳房支持结构功能减退,导致乳房下垂。这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生理变化过程,在女性绝经后更为明显,与胶原蛋白流失、皮肤弹性下降等因素有关。
哺乳性乳房下垂:主要发生在经历过哺乳期的女性,由于哺乳期乳房体积增大,哺乳结束后乳腺组织萎缩,皮肤和支持韧带伸展后弹性下降,导致乳房下垂。这类人群往往在哺乳期结束后发现乳房形态改变,对乳房外观有较高的关注度。
减肥后乳房下垂:部分人群通过快速减肥等方式,乳房内脂肪组织减少,皮肤松弛,从而导致乳房下垂。这种情况在减肥后身材变化较大的人群中出现,与乳房内脂肪组织快速减少,皮肤不能及时回缩有关。
先天性乳房下垂:出生时乳房支持结构发育异常,导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乳房下垂,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可能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有乳房形态异常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