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胎儿发育过程异常致瓣膜结构缺陷)、后天性疾病因素(风湿性心脏病致瓣膜反复受损;退行性病变使瓣膜纤维支架等变化;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膜结构破坏;心肌病致心肌病变影响瓣膜;其他疾病如甲亢、自身免疫病累及瓣膜)及其他因素(外伤致瓣膜损伤、药物副作用影响等)。
胎儿发育过程异常: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瓣膜的形成出现先天性结构缺陷。例如,某些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干扰了心脏瓣膜的正常发育,导致瓣膜在形态、结构上存在异常,如二尖瓣瓣叶发育不良等情况,使得瓣膜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无法正常关闭,从而引起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这种情况在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较为常见,与胎儿时期的基因变异、母体在妊娠早期接触某些致畸物质(如某些药物、病毒感染等)有关。
后天性疾病因素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是导致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重要原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会攻击心脏瓣膜组织。风湿性炎症反复损伤瓣膜,使瓣膜逐渐变得僵硬、缩短、粘连等,影响瓣膜的正常关闭功能。以二尖瓣受累最为常见,患者多有风湿热病史,在青少年时期发病,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表现。
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例如,二尖瓣环钙化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瓣膜的纤维支架发生钙化、硬化等变化,导致二尖瓣关闭时不能完全贴合,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也可能因退行性变出现瓣叶增厚、硬化等,影响其关闭功能,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逐渐升高,与年龄相关的组织代谢变化、瓣膜长期承受血流冲击等因素有关。
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尤其是累及心脏瓣膜时,会破坏瓣膜结构。病原体在瓣膜上形成赘生物,赘生物会影响瓣膜的正常启闭,导致瓣膜关闭不全。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破坏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等,使瓣膜出现穿孔、破裂等病变,进而引发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患者常有发热、心脏杂音等表现,多有感染相关的诱因。
心肌病:某些心肌病也可导致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例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等病变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扩大,导致瓣膜相对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时,心肌肥厚可能影响瓣膜的正常运动和关闭,引起二尖瓣等瓣膜的关闭不全,这类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与心肌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长期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包括心脏瓣膜的改变,可能出现瓣膜关闭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脏瓣膜时,也可造成瓣膜损伤,引发关闭不全。
其他因素
外伤:胸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直接损伤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关闭不全。例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胸部撞击伤,可能使心脏瓣膜组织受损,影响其正常关闭功能,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对心脏瓣膜产生不良影响,但相对较为罕见。例如,个别抗肿瘤药物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但具体机制和发生情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明确,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心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