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盗汗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盗汗与年龄差异(儿童代谢等特点、老年人皮肤汗腺及盖被等情况)、生活方式(睡前剧烈运动、饮用热饮等)有关;病理性盗汗包括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等)、其他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不同疾病有相应伴随症状。
一、生理性盗汗
(一)环境因素
1.年龄差异:儿童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较高,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在睡眠时更容易出汗。例如,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夜间睡眠时若室内温度过高(如25℃以上),就较易出现盗汗情况。而老年人皮肤汗腺萎缩,出汗功能下降,但部分老年人夜间盖被过厚也可能导致盗汗。
2.生活方式:睡前剧烈运动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入睡后机体需通过出汗来散热以恢复正常体温平衡。比如,男人睡前1-2小时进行高强度篮球运动,夜间睡眠时可能出现盗汗。另外,睡前饮用大量热饮(如浓茶、咖啡),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加速血液循环,导致夜间出汗。
二、病理性盗汗
(一)感染性疾病
1.结核杆菌感染:肺结核是最常见的引起盗汗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在夜间睡眠时,机体的免疫功能活动可能会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从而出现盗汗症状,同时还常伴有低热、咳嗽、咳痰、乏力等症状。例如,有肺结核病史的男性,夜间睡眠时出现盗汗,且咳嗽持续不缓解,就需高度怀疑结核复发。
2.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如布鲁氏菌病,男性感染布鲁氏菌后,可出现周期性发热,夜间出汗是其常见表现之一,还可伴有关节疼痛、乏力等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肾盂肾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男性夜间盗汗,同时可能有尿频、尿急、腰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二)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基础代谢率增加,患者夜间睡眠时可出现多汗,包括盗汗,还常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消瘦等症状。例如,男性甲亢患者夜间睡眠时因代谢亢进,即使盖被不多也会大量出汗。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时,可影响汗腺的分泌功能,导致夜间盗汗。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若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也可能出现夜间出汗的情况,多为冷汗,同时可能伴有心慌、手抖、饥饿感等。
(三)肿瘤性疾病
某些肿瘤如淋巴瘤等,肿瘤细胞会释放异常的细胞因子,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和代谢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夜间盗汗症状;此外,肿瘤患者由于机体消耗较大,身体虚弱,也可能在夜间出汗。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除了盗汗外,还可能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等表现。
(四)其他系统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可累及多个系统,部分患者夜间会出现盗汗症状,还可能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2.心血管疾病:心功能不全的男性患者,夜间睡眠时平卧可使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机体通过出汗来减轻心脏负荷,从而出现盗汗,常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例如,有心肌梗死病史的男性,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夜间盗汗较为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