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腮腺炎需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管理传染源要早期隔离患者、观察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要保持通风换气、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易感人群要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
一、管理传染源
1.早期隔离患者:一旦发现腮腺炎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为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左右,但最短隔离时间约为发病后10天。这是因为腮腺炎患者在腮腺肿胀前6天至肿胀后9天均有传染性,早期隔离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给他人的机会。对于儿童群体,学校和幼儿园若发现有腮腺炎病例,要及时采取班级隔离等措施,避免病毒在儿童聚集场所扩散。
2.接触者观察:与腮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家庭成员、同学等,应进行医学观察21天,每天留意是否出现腮腺肿大等疑似症状。因为部分接触者可能感染病毒但尚未出现症状,通过观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患者并采取防控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1.保持通风换气:在家庭、学校教室、办公场所等室内环境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一般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降低空气中腮腺炎病毒的浓度,减少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活动较多的幼儿园教室,更要保证充足的通风,因为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良好的通风环境有助于预防病毒传播。
2.注意个人卫生:教育人们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情况。此外,要避免与腮腺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例如,在学校里,要培养学生不共用杯子喝水、不共用毛巾擦脸的习惯,这能有效切断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病毒的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
接种时机: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儿童一般在18-24月龄时接种第一剂麻腮风联合疫苗(包含麻疹、腮腺炎、风疹三种疫苗成分),4-6岁时接种第二剂。对于未接种过疫苗且有腮腺炎暴露风险的人群,也可考虑补种。
疫苗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腮腺炎病毒产生免疫力。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接种麻腮风疫苗后,能显著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例如,在疫苗广泛接种的地区,腮腺炎的流行规模和发病数量明显减少。
2.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儿童来说,要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以满足身体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增强抵抗力。例如,每天保证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摄入,其中维生素C等成分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适度运动:鼓励人们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跳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儿童则可以在课间休息时进行适当的活动,如在教室周围散步等,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病情。
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应更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例如,学生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