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性心律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同一导联P-P间期差异>0.12秒,有呼吸性和非呼吸性等类型,心电图有相应表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临床意义,可通过心电图诊断,需与房性早搏二联律、心房颤动鉴别,生理性者去除诱因,病理性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窦性心律不齐的定义
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秒。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为常见,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其快慢变化随呼吸周期而逐渐变化,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与呼吸无关。其心律不齐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可在任何情况下出现,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
三、心电图表现
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或R-R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秒。
P波形态正常,P波频率在60-100次/分之间(窦性心律的频率范围)。
四、临床意义
生理性情况
对于健康的青少年和儿童,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属于生理现象,是由于呼吸时引起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所致,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也不需要特殊治疗。因为儿童的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呼吸因素容易影响心率的节律。
成年人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睡眠不足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通过休息、调整情绪等方式可缓解。
病理性情况
某些心脏疾病可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在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窦性心律不齐的出现;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可能干扰正常的心律。此时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针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窦性心律不齐。需要检测甲状腺功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也可能引起窦性心律不齐。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出现窦性心律不齐,需要医生评估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病情,考虑是否调整药物。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窦性心律不齐最简便、有效的方法。通过心电图记录的P-P间期或R-R间期的差异等表现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与房性早搏二联律鉴别:房性早搏二联律的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其后的QRS波群可能正常或伴有变形,且早搏后有代偿间歇。而窦性心律不齐的P波形态正常,无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
与心房颤动鉴别: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而窦性心律不齐有规律的窦性P波,RR间期虽不等,但有一定的规律。
六、处理原则
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如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等。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减少因生活不规律导致的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
病理性窦性心律不齐: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冠心病引起的,要改善心肌供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要进行抗甲状腺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以及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