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有典型症状(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足皮疹)和不典型症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对症支持)和药物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对症处理),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特殊注意,婴幼儿要密切观察病情、加强营养护理,有基础疾病患儿病情更复杂需密切监测调整治疗。
一、手足口病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发热:大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为38℃左右,部分患儿体温可更高,发热通常会持续1-2天,但也有少数患儿发热时间可能稍长。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发热反应。
2.口腔疱疹或溃疡:口腔内可见散在疱疹或溃疡,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处,有时也会累及软腭、牙龈及扁桃体。患儿会因口腔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这是由于肠道病毒在口腔黏膜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3.手足皮疹:手、足、臀部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留疤。手足部的皮疹是肠道病毒侵犯皮肤组织的表现。
(二)不典型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儿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等。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等。这是因为病毒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脑膜炎等。
2.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等。这是由于病毒感染累及呼吸系统,影响了呼吸功能。
3.循环系统症状: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导致循环系统功能紊乱。
二、手足口病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休息:患儿需隔离治疗2周,避免交叉感染。因为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隔离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
2.对症支持: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同时要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对于口腔疱疹或溃疡导致拒食的患儿,要保证其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二)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暂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根据患儿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伴有发热且体温较高时,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等,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药物应用,但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1.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变化。一旦出现精神差、嗜睡、呼吸急促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婴幼儿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较弱,病情容易加重。
2.对于口腔疱疹明显、拒食严重影响营养摄入的婴幼儿,要加强护理,可适当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
(二)有基础疾病患儿
如患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患儿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以及治疗的反应,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在出现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症状时,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