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因细菌或真菌等感染引发的炎症,外观有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等,发病机制与病原体侵入毛囊有关,治疗用相应抗生素或抗真菌药,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等;闭口粉刺是毛囊口角化过度致皮脂堆积形成的痤疮轻型表现,外观为肤色或白色小丘疹,发病机制与毛囊口角化异常、皮脂分泌受阻有关,治疗用维A酸类药物,预防要注意皮肤清洁等。
一、定义与外观表现
1.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常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也可由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导致。外观上多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有时丘疹顶部会有白色脓疱,脓疱大小不一,可伴有疼痛或瘙痒感,好发于头皮、颈部、胸背部等有毛发的部位,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中若皮肤卫生状况差、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易诱发,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更高。
2.闭口粉刺:又称白头粉刺,是痤疮的一种轻型表现,是毛囊口角化过度,导致皮脂等物质堆积在毛囊内形成的。外观为肤色或白色的小丘疹,针头大小,质地较硬,一般没有明显的疼痛或瘙痒感,好发于面部,青春期人群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不同性别均可发生,生活中油脂分泌旺盛、护肤不当等情况可能诱发。
二、发病机制差异
1.毛囊炎: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侵入毛囊,引发毛囊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的微小破损进入毛囊,繁殖并引起炎症,导致毛囊周围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真菌性毛囊炎则多与局部潮湿、多汗等因素有关,真菌在适宜环境下感染毛囊引发炎症。年龄方面,儿童皮肤娇嫩,若不注意卫生也可能患毛囊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毛囊炎。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因生活习惯等因素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概率。
2.闭口粉刺:主要是毛囊口角化异常,正常情况下毛囊口的角质细胞会定期脱落,但当角化过度时,角质细胞堆积,使得毛囊口变小、堵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无法正常排出,在毛囊内堆积形成闭口粉刺。青春期人群由于雄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皮脂腺分泌增加,同时毛囊口角化异常加剧,所以更易出现闭口粉刺;而对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若存在内分泌失调、长期使用某些化妆品导致毛囊堵塞等情况也可能引发闭口粉刺。
三、治疗与预防要点
1.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局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等,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判断),严重时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酮康唑乳膏等。预防上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皮肤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儿童患毛囊炎时,要注意避免孩子搔抓,防止感染扩散,同时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清洁皮肤;老年人要注意皮肤保湿,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2.闭口粉刺:一般可以通过外用维A酸类药物改善毛囊口角化,如阿达帕林凝胶等,但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出现的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预防上要注意皮肤清洁,选择合适的护肤品,避免过度化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对于青春期人群要注意调节内分泌,保持饮食清淡等。儿童出现闭口粉刺时,一般不建议过早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先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如保证充足睡眠等;成年人出现闭口粉刺时要根据自身皮肤状况合理选择护肤品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