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有不同症状表现;其病因有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慢性炎症刺激、免疫抑制等,不同病因有相应作用机制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需关注相关人群皮肤状况。
一、皮肤癌的症状
(一)基底细胞癌
好发人群与部位: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暴露部位。
典型症状:初期多为小的、半透明的结节,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质地较硬,缓慢生长,可中央破溃,形成溃疡,边缘隆起,呈珍珠样外观。
(二)鳞状细胞癌
好发人群与部位:常发生于慢性溃疡、烧伤瘢痕、日光性角化病等基础上,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好发于头皮、面部、下唇、手背、阴茎等处。
典型症状:早期为红色硬结,常伴有鳞形或屑皮状皮疹,以后可逐渐扩大,形成溃疡,溃疡边缘较硬,底部高低不平,易出血。
(三)恶性黑色素瘤
好发人群与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少见,好发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
典型症状:最初表现为色素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发生变化,如色素痣迅速增大、颜色加深、边缘不规则、表面破溃出血等,还可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二、皮肤癌的病因
(一)紫外线照射
作用机制: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下是皮肤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紫外线可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增加皮肤癌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经常日光浴的人群,皮肤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年轻人若有频繁日光暴露且未做好防护,成年后皮肤癌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长期紫外线暴露的生活方式,如不使用防晒霜、穿着过少暴露皮肤等,会进一步加大风险。
(二)化学致癌物质
常见物质及接触途径:如砷化物、焦油和沥青等。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人群,如职业接触沥青的工人、长期处于含砷环境的人群等,皮肤癌的发生几率明显升高。砷化物可通过皮肤接触或摄入进入人体,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DNA修复机制;焦油和沥青中的多环芳烃等成分具有致癌性。
特殊人群风险:从事相关职业的特殊人群,需严格按照职业防护要求操作,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早期发现可能的皮肤病变。
(三)慢性炎症刺激
相关疾病与皮肤癌关联:慢性溃疡、窦道、慢性骨髓炎等慢性炎症病灶长期不愈,可能诱发皮肤鳞状细胞癌。这是因为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皮肤细胞反复修复、增殖,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增加癌变的可能性。例如,慢性小腿溃疡患者,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有少数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病史对皮肤癌发生的影响:有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应密切关注皮肤病变情况,一旦出现皮肤异常改变,如溃疡长期不愈合、新生物形成等,要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皮肤癌的可能。
(四)免疫抑制
导致免疫抑制的因素及皮肤癌风险:器官移植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其皮肤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免疫抑制状态下,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使得皮肤细胞发生癌变后不易被及时发现和清除,从而增加了皮肤癌的发生风险。例如,器官移植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需要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因为他们患皮肤癌的概率比常人高得多。
特殊人群护理与监测:免疫抑制的特殊人群,如器官移植受者和艾滋病患者,要加强皮肤的日常观察,发现皮肤异常变化要尽快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皮肤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