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等在冠状动脉管壁内膜下沉积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影响心肌供血,病因有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遗传因素,病理是初始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蛋白渗入、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平滑肌细胞迁入合成胶原形成纤维帽构建粥样斑块致血管狭窄,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心绞痛、心肌梗死阶段,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血液检查,不同人群有老年人需定期查心血管指标、女性绝经后注意管理、吸烟人群戒烟、糖尿病患者控血糖、肥胖人群控体重等注意事项。
一、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于脂质等物质在冠状动脉管壁内膜下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进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的病理过程,可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一)脂质代谢异常
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是重要诱因,长期高脂血症会使脂质沉积于冠状动脉内膜下,为粥样斑块形成奠定基础。
(二)高血压
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壁更易受脂质等物质侵袭,促进粥样斑块形成。
(三)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干扰脂质代谢,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
(四)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且易伴随脂质代谢紊乱,加速粥样斑块形成。
(五)肥胖
肥胖人群常存在代谢异常,易出现高脂血症等问题,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病几率。
(六)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三、病理过程
初始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蛋白渗入内膜,单核细胞迁入内膜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随后平滑肌细胞迁入并合成胶原等形成纤维帽,逐步构建成粥样斑块,斑块增大可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肌供血。
四、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阶段
病情较轻时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相关检查可发现冠状动脉存在粥样斑块及一定程度狭窄。
(二)心绞痛阶段
当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影响心肌供血时,可出现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憋闷感,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
(三)心肌梗死阶段
病情进一步加重,粥样斑块破裂等情况可导致血管急性阻塞,引发心肌梗死,出现剧烈胸痛且持续不缓解、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严重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发作心绞痛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相关表现,有助于初步判断心肌供血情况。
(二)冠状动脉造影
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
(三)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脂质代谢异常、高血糖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
六、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需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关注血脂、血压等指标。
(二)女性
绝经前女性相对男性发病率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病风险增加,需注重绝经后心血管健康管理。
(三)吸烟人群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应尽量戒烟,减少对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四)糖尿病患者
需严格控制血糖,稳定血糖水平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风险。
(五)肥胖人群
应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状况,降低相关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