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胸膜炎是肺外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及其产物进入胸膜腔致炎,可通过直接蔓延、淋巴或血行播散引发。有低热、盗汗、胸痛等症状,查体有相应体征。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及胸膜活检诊断。治疗需抗结核及胸腔穿刺抽液。规范治疗大多可愈,不规范可致并发症。要预防肺结核、增强免疫力,对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发病机制
当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若机体免疫力较低,结核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到达胸膜。例如,临近的肺实质结核病灶直接侵犯胸膜,使胸膜发生炎症反应;或者结核杆菌通过淋巴系统到达胸膜;少数情况下,还可通过血行播散导致胸膜受累。在结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下,胸膜出现炎症,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午后较为明显;伴有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较多;还会有胸痛,多为针刺样疼痛,在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同时可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体征:查体时可发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等。随着病情发展,若出现胸腔积液,积液体征会更加明显,如大量胸腔积液时,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廓饱满,语颤减弱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发现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改变。胸部CT检查对于少量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等的诊断更为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膜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结果提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但需结合临床情况分析。γ-干扰素释放试验也有助于结核感染的诊断。胸腔积液检查:胸腔积液多为渗出液,外观可为草黄色、血性等。胸腔积液中查找结核杆菌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但阳性率较低;胸腔积液生化检查中,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增高对结核性胸膜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一般ADA>40U/L提示结核性。
胸膜活检:通过胸腔镜或开胸活检,发现胸膜上的结核结节或干酪样坏死等病理改变,可明确诊断。
治疗
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使用抗结核药物,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结核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6-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停药,以免导致病情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胸腔穿刺抽液:对于有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胸腔穿刺抽液可以缓解症状,减轻胸腔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改善呼吸功能。一般每周抽液2-3次,抽液时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防止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预后及预防
预后:经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和适当的对症处理,大多数肺结核胸膜炎患者可以治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出现胸膜增厚、粘连等并发症,影响肺功能,少数患者还可能进展为慢性结核性脓胸等严重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和恢复能力的特点,如果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密切随访观察肺功能等情况。
预防:首先要积极预防肺结核,控制传染源,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及时的隔离和治疗。其次,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有结核密切接触史的人群,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要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可能的结核感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