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传染性主要传染源是鼠类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鼠类排泄物污染环境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黏膜侵入)、消化道(食用被污染食物或饮用被污染水经消化道黏膜感染)、接触(皮肤破损接触带病毒鼠类体液或被鼠咬伤经伤口感染)儿童免疫力低在鼠类活动频繁环境风险高需看护教导卫生习惯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感染后病情可能迅猛应避免去鼠类密集差场所保持清洁防鼠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可能加重基础病要远离鼠类活动区保持卫生控制基础病出现疑似尽快就医预防要做好防鼠灭鼠保持环境清洁封堵孔洞用灭鼠器械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被污染食物不饮生水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触后及时洗手从事野外作业等人群加强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性界定
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明确的传染性,它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主要的传播源是携带汉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如鼠类等。
二、具体传播途径详述
(一)呼吸道传播
鼠类感染汉坦病毒后,其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像尿、粪、唾液等)会污染周围环境,病毒可形成气溶胶。当人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时,病毒就有可能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例如,在鼠类活动频繁且通风不良的仓库、地下室等场所,人员长时间停留就容易因吸入气溶胶而感染。
(二)消化道传播
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水源等,其中的汉坦病毒可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人体。比如,食用了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者饮用了被鼠类尿液等污染的水,病毒会经过口腔、胃肠道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三)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鼠类的血液、分泌物等也可导致感染。当人体皮肤有破损时,接触到带病毒的鼠类体液,病毒就会通过破损处侵入人体。另外,被鼠类咬伤时,病毒也可通过伤口进入人体而造成感染。
三、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若处于鼠类活动频繁的环境中,比如在野外游玩时接触到鼠类及其污染物,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需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避免儿童接触不明鼠类及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教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意接触野外可能带病毒的物质等。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猛,出现重症的概率相对较高。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前往鼠类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做好防鼠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人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毒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同时身体的恢复也会相对缓慢。这类人群要格外注意远离鼠类可能活动的区域,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相关疑似症状需尽快就医检查。
四、预防措施要点
为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感染风险,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一是做好防鼠灭鼠工作,保持居住及工作环境的清洁,封堵鼠类可能进出的孔洞,使用合适的灭鼠器械等;二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被鼠类污染的食物,不饮用生水;三是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在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四是对于从事野外作业、接触鼠类机会多的人群,要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