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常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房室旁路致折返引发,分顺向型等类型,不同年龄性别可发病,诱因包括过度劳累等,发作有相应症状体征,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急性发作期有刺激迷走神经、药物等治疗方法,频繁发作者可导管消融,生活中要避免诱因并定期检查。
一、定义与分类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存在房室旁路(Kent束、James束或Mahaim纤维)引起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根据旁路与房室结的关系,可分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包括顺向型和逆向型)等类型。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生机制是房室结前传,旁路逆传,形成环形折返;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则是旁路前传,房室结逆传,相对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
正常心脏的激动传导是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而存在房室旁路时,就多了一条异常的传导径路,使得激动在心房、心室和旁路之间形成折返环,从而引发心动过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一般来说,年轻人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饮酒等可能诱发发作。有预激综合征基础的患者更易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是指存在房室旁路的一种先天性心脏异常,但并非所有预激综合征患者都会发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血压下降、黑矇甚至晕厥。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非典型症状。发作可持续数秒、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可自行终止或需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终止。
2.体征:发作时心率通常较快,多在150-250次/分钟,心律规则。听诊时心音强度一致。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快而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顺向型),若为逆向型则QRS波群增宽畸形。还可发现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等特征性表现。
2.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情况,对于偶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3.电生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可明确旁路的存在及折返路径,对于不典型表现或诊断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此检查。
五、治疗与预防
1.急性发作期治疗: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按压颈动脉窦(但需谨慎,尤其是老年人)等。还可选用药物治疗,如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但需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儿童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选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电复律等方法。
2.预防发作: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通过导管消融破坏旁路,达到根治的目的。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减少诱发因素。有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
总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因心脏存在异常旁路导致的心律失常,通过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管理,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需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