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时需密切观察与监测,包括体温监测、精神状态监测;可通过松解衣物、温水擦拭进行物理降温;要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出现体温持续超39℃、反复升高、物理降温无改善,或有呼吸急促、咳嗽剧烈伴喘息等伴随症状时及时就医;还需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至适宜范围。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孩子体温变化,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了解体温上升速度、最高体温等情况。对于婴儿,还需观察精神状态、面色等,因为婴儿表达能力差,体温异常可能更早出现其他表现。不同年龄段孩子正常体温范围略有不同,一般口腔温度36.3-37.2℃,直肠温度36.5-37.7℃,腋下温度36-37℃。若孩子体温在38.5℃以下,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超过38.5℃,可考虑适当退热措施,但需谨慎用药,尤其低龄儿童。
2.精神状态监测:留意孩子的精神状况,如是否活泼好动、对周围事物的反应等。如果孩子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即使体温不是特别高,也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例如,6个月-2岁的幼儿,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很快出现精神差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二、物理降温方法
1.松解衣物: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和被褥,利于散热。比如孩子穿着过多过厚,会影响身体热量散发,不利于体温下降。但要注意避免让孩子直接吹冷风,防止病情加重。对于婴儿,可松开包被,使其皮肤能够更好地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2.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间可适当长一些,每个部位擦拭3-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例如,擦拭颈部时,从耳后沿颈部两侧向下擦拭至锁骨上窝;擦拭腋窝时,打开腋窝,从腋窝上方向下擦拭至肘部等。但要注意,若孩子皮肤有破损等情况,不宜进行温水擦拭。
三、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让孩子多喝温水,以补充因发热导致的水分丢失,防止脱水。年龄较小的婴儿可以适当增加喂奶次数,因为奶中也含有大量水分。比如,1岁以内的婴儿,每1-2小时可喂10-20ml温水;1-3岁的幼儿,每天保证摄入1000-1400ml水分,包括饮水和食物中的水分。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也有利于体温的调节。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相关:如果孩子体温持续超过39℃,或者体温反复升高,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经过物理降温等处理体温无明显下降趋势,需及时就医。例如,孩子发热持续超过3天,体温波动较大,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2.伴随症状:当孩子出现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幼儿呼吸频率>40次/分钟)、咳嗽剧烈且伴有喘息、口唇发绀、呕吐频繁、头痛剧烈、抽搐等症状时,不管体温高低,都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孩子存在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出现呼吸道感染发热时更要密切观察,一旦有异常表现需尽早就诊,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使病情加重或复杂化。
五、环境调整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为宜。合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能让孩子感觉舒适,有利于身体恢复。例如,过于干燥的环境可能会加重孩子呼吸道的不适,而温度过高则不利于孩子散热。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