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更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因素(皮肤表面细菌可经破损处侵入,乳腺导管内细菌可定植引发炎症)、乳腺导管扩张因素(是重要病理基础,可致分泌物排出不畅引发炎症,中老年女性相对多见)、内分泌因素(内分泌紊乱可能相关,围绝经期女性易受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风险,胸部创伤也可能是潜在诱因)。
一、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当乳腺组织成为免疫系统攻击的目标时,就可能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异常免疫机制,会导致乳腺局部出现慢性炎症,进而发展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这种情况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中可能相对更易发生,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调节的紊乱。
二、细菌感染相关因素
1.皮肤表面细菌侵入:乳头及乳晕周围皮肤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当皮肤有微小破损时,这些细菌可能通过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例如,婴儿长时间吸吮导致乳头皮肤损伤,或者女性搔抓乳头皮肤造成破损,都为细菌侵入乳腺提供了途径。细菌侵入后在乳腺组织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
2.乳腺导管内细菌定植:乳腺导管本身有一定的自净和防御功能,但如果导管内环境发生改变,如导管内分泌物积聚等情况,就可能导致细菌定植。细菌在导管内生长繁殖,引起导管周围的炎症反应,进而可能向周围乳腺组织扩散,引发非哺乳期乳腺炎。这种情况在乳腺导管结构异常的人群中可能更常见,比如导管扩张等情况会增加细菌定植的风险。
三、乳腺导管扩张因素
乳腺导管扩张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乳腺导管扩张可导致导管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从而引起导管扩张、迂曲。扩张的导管内会积聚一些物质,刺激导管周围的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随着病情进展,炎症会逐渐加重,导致乳腺组织出现红肿、疼痛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多见一些,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乳腺导管的弹性等发生变化有关。
四、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紊乱可能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有关。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乳腺组织的生理状态。例如,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可能导致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等改变,进而影响导管的正常功能,增加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风险。一些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由于内分泌处于波动变化阶段,相对更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相关的非哺乳期乳腺炎。
五、其他因素
1.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包括免疫系统功能等。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乳腺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输送,同时也可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乳腺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增加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几率。过量饮酒同样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干扰身体的正常免疫调节,进而可能诱发非哺乳期乳腺炎。
2.创伤因素:胸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创伤,可能会引起乳腺组织的损伤,导致局部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引发炎症反应。这种创伤因素虽然相对不是最主要的诱因,但对于一些有胸部创伤史的人群来说,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潜在因素。比如从事某些剧烈运动或工作中可能发生胸部意外撞击的人群,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