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中医认识涉及病因有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及体质因素,病机为血分病变、气血运行失常致瘀血内阻,辨证分型包括风热伤络起病急、紫癜鲜红伴外感风热表现等,湿热痹阻紫癜下肢多伴关节肿痛等,血热妄行紫癜密集鲜红伴高热等,阴虚火旺紫癜时发时止伴阴虚表现,气不摄血紫癜反复发作伴气虚表现,不同人群中儿童脏腑娇嫩发病急骤需顾护正气,女性因经期、情志影响病情需结合相关因素分析,特殊病史人群要注意避免过敏药物食物并调理体质。
一、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病因的认识
从中医角度来看,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多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及体质因素相关。外感方面,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循经入里,灼伤血络,致使血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紫癜;若外感湿热之邪,蕴结于内,阻滞气血运行,亦可迫血妄行。饮食因素上,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湿热内蕴,流注下焦,损伤血络引发病症。此外,素体阴虚之人,虚火内生,灼伤脉络,或禀赋不足,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均可导致紫癜发生。
二、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病机的阐释
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癜的核心病机在于血分病变,气血运行失常,瘀血内阻。外感之邪或内生之湿热、虚火等扰动血分,致使血液不循经脉,溢于脉外,出现皮肤紫癜;同时,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留滞于体内形成瘀血,瘀血阻滞又会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加重病情,呈现出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例如,风热伤络证是风热之邪侵袭,热盛迫血,血溢脉外;而气不摄血证则是因正气亏虚,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而致紫癜反复发作。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特点
(一)风热伤络证
多见于起病较急,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常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外感风热表现,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此型乃风热之邪侵袭,热伤血络,迫血外溢所致。
(二)湿热痹阻证
紫癜以下肢较为多见,且常伴有关节肿痛、灼热,可伴有腹痛、大便黏腻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数。病机为湿热之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湿热与气血相搏,痹阻于关节、肌肤。
(三)血热妄行证
紫癜密集,色泽鲜红,可伴有高热、心烦、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乃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
(四)阴虚火旺证
紫癜时发时止,伴有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少寐等阴虚表现,舌红少津,脉细数。多因阴虚生内热,虚火灼伤脉络,导致血液外溢。
(五)气不摄血证
紫癜反复发作,色泽淡红,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头晕目眩等气虚表现,舌淡苔白,脉细弱。系因脾气虚衰,气不摄血,血液不能正常统摄而致紫癜反复出现。
四、不同人群特点对过敏性紫癜中医认识的影响
(一)儿童群体
儿童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外感风热、湿热之邪更易侵袭,且儿童生机旺盛,发病多起病急骤,辨证时需兼顾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在清热凉血等治疗中注意顾护正气。例如,儿童风热伤络证较为常见,治疗时在疏风清热凉血基础上,需注意药量适中,避免过度克伐正气。
(二)女性群体
女性患者可能因经期、情志等因素影响病情。经期血海充盈,若素有血热,经期易引动内伏之热,加重紫癜;情志不舒可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进而诱发或加重紫癜,辨证时需结合月经周期、情志状态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过敏史的患者,中医治疗时需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过敏的药物或食物,同时在调理体质过程中,注重健脾祛湿、养血润燥等,以改善过敏体质状态,减少紫癜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