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可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寒湿泄泻因外感寒湿或过食生冷致脾失健运,症状为泄泻清稀等,多见于体质偏阳虚者,需保暖、食温热易消化物;湿热泄泻由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洁致内蕴湿热,症状为泻下急迫等,易在炎热潮湿环境或饮食偏好辛辣肥甘厚味人群中出现,应保持环境凉爽、饮食清淡;伤食泄泻因饮食不节致食滞肠胃,症状为腹痛泻下粪便臭如败卵等,饮食无规律者易患,需规律饮食、食后活动或食山楂助消化;脾虚泄泻由脾胃虚弱致运化无权,症状为大便时溏时泻等,体质弱、长期劳累或久病者常见,需注意休息、饮食进补健脾物;肾虚泄泻因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症状为黎明前脐腹作痛泻后安等,年老体衰或久病者易现,要注意保暖、适当运动、饮食温补肾阳。
一、寒湿泄泻
1.病因病机:多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2.症状表现: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3.人群特点及应对:多见于体质偏阳虚,且外感寒湿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的人群。此类人群需注意保暖,避免久居寒湿之地,饮食上宜食温热、易消化之物,如生姜、大枣等,以助温阳散寒。
二、湿热泄泻
1.病因病机:常因感受暑湿之邪,或饮食不洁,酿成湿热,内蕴中焦,脾胃受病,运化失常,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
2.症状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人群特点及应对:在炎热潮湿环境中生活或饮食偏好辛辣、肥甘厚味的人群易患。此类人群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凉爽,饮食宜清淡,可适当食用清热利湿之物,如绿豆、苦瓜等,但要避免过度食用生冷寒凉之品加重脾胃负担。
三、伤食泄泻
1.病因病机: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使食滞肠胃,运化失常,传导失职,而发生泄泻。
2.症状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3.人群特点及应对: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的人群易出现。此类人群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饱过饥,食后可适当活动以促进消化,若已出现伤食情况,可适当食用山楂等有助于消化的食物。
四、脾虚泄泻
1.病因病机:多由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所致。可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久病耗伤脾胃等引起。
2.症状表现: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3.人群特点及应对:体质较弱、长期劳累或久病后的人群常见。此类人群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当进补健脾之物,如山药、芡实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滋腻碍胃。
五、肾虚泄泻
1.病因病机:多因命门火衰,脾失温煦,导致运化失常,而致泄泻。常由久病不愈,累及肾脏,或年老体衰,肾阳不足所致。
2.症状表现: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3.人群特点及应对:年老体衰或久病患者易出现。此类人群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腹部,可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温补肾阳之物,如核桃、羊肉等,但需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避免虚不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