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特定心率特征,成人多在150-250次/分钟,儿童更明显,新生儿超200次/分钟且规则;P波形态异常、与QRS波群有固定房室传导比例;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但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增宽畸形,且频率与心室率一致;部分患者有ST段压低或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各特征表现因生理差异略有不同。
一、心率特征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率通常显著增快,成人一般多在150-250次/分钟之间,儿童心率增快更为明显,新生儿可达到200次/分钟以上,且心率往往规则。这是因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中异常的折返环路导致快速而规律的冲动发放,从而使心率呈现出快速且整齐的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因生理差异心率范围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明显增快且规则。
二、P波特征
P波形态异常:P波形态可能与窦性P波不同,有时P波不易辨认,若能看到P波,其形态取决于异位起搏点的位置。例如,当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P波常为逆行性,表现为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而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差异,可出现直立、倒置或低平的情况,这是因为异位激动起源于心房不同部位,导致P波的电活动表现不同。
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存在固定的房室传导比例,如2:1、3:1等房室传导时,P波与QRS波群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可通过测量P波与QRS波群之间的时距来判断传导比例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因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点略有差异,但基本遵循固定比例关系。
三、QRS波群特征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形态一般与窦性心律时相似,时限多在0.12秒以内,这是因为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上,经正常的心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除极过程未受明显影响,所以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但如果存在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畸形,此时需要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出现因心率过快导致的室内差异性传导,但整体仍以QRS波群基本正常为常见表现。
QRS波群频率与心室率一致:QRS波群的频率与心室率一致,因为心室的激动是跟随心房的激动经传导系统下传的,所以QRS波群的出现频率与整体的心动过速频率相同,通过心电图上QRS波群的间距可以计算心室率,从而判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大致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心室率的计算方法相同,但因心率范围不同需注意具体数值的判断标准。
四、ST-T段特征
ST段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ST段压低较为常见,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因为快速的心率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相对供血不足,从而引起ST段改变;ST段抬高相对较少见,若出现ST段抬高需进一步鉴别是室上性心动过速本身引起还是合并其他心脏病变,不同年龄人群因心肌储备功能等差异,ST-T段改变的发生率和表现略有不同,儿童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成人可能有所不同,所以ST-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需结合具体年龄等情况综合判断。
T波改变:T波可出现低平、倒置等改变,T波改变也与心肌的缺血、复极异常等有关,快速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肌复极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引起T波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T波改变的特点和临床意义需要综合分析,例如儿童T波改变可能与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肌电生理的特点相关,而成人更多与器质性心脏病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