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儿童易感染,有发热、皮疹、特殊体征,血常规白细胞等异常,用青霉素治疗,注意隔离等预防;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易感染,有发热、皮疹、特殊体征,血常规白细胞等异常,对症支持治疗,接种疫苗等预防。
一、病因方面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人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尤其是5-15岁的儿童更易发病,其生活方式如密切接触其他感染者等会增加感染风险。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感染麻疹病毒,其生活方式中如处于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等会增加感染几率。
二、临床表现方面
猩红热
发热:多为急性起病,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40℃左右,部分患儿伴有寒战。
皮疹: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特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先从耳后、颈部开始,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消退后可出现脱皮现象,一般脱屑程度较轻,但个别患儿可能会有较明显的大片脱皮。
特殊体征:可见“草莓舌”(病初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杨梅舌”(病程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深红,乳头突出)等特殊表现。
麻疹
发热:也是急性起病,体温逐渐升高,可达39-40℃以上,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一般3-5天。
皮疹: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顺序为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初起时疹间皮肤正常,逐渐增多融合成片。
特殊体征:有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位于双侧颊黏膜上,为直径约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猩红热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在80%以上,可伴有核左移现象。
病原学检查: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可发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这是确诊猩红热的重要依据。
麻疹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一般在(4-6)×10/L,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病原学检查:取发病初期患者的眼、鼻、咽分泌物,血、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可检测到麻疹病毒;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可作为早期快速诊断方法。
四、治疗与预防方面
猩红热
治疗:主要是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青霉素对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预防:应注意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可使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对于儿童,应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麻疹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等。
预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在儿童不同年龄段按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同时,在麻疹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做好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