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可由心脏本身因素和非心脏因素引起。心脏本身因素包括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心肌病变(如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等);非心脏因素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神经系统因素(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因素(如贫血、过量饮用咖啡、浓茶或吸烟等)。
心肌病变:心肌发生病变时,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影响,也会引起心悸。比如心肌炎,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后,如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心肌出现炎症反应,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患心肌炎,儿童可能因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而发病;成年人如果有过度劳累等情况,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另外,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逐渐扩大、变薄,收缩功能减退,也会出现心悸等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发病也有增多趋势,可能与现代生活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出现病变,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脏负荷改变,进而引起心悸。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可导致心悸,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一些先天性心脏瓣膜发育异常的儿童可能较早出现相关症状,而成年人则可能因风湿性心脏病等后天因素导致瓣膜病变。
非心脏因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心悸。患者还常伴有多汗、怕热、消瘦、手抖等症状。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例如,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因长期工作压力大,出现心悸、多汗等症状,经检查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就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过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
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引起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症状。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如胰岛素注射过量等)、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等。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在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就可能发生低血糖,出现心悸等表现。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血糖监测和饮食规律。
神经系统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心悸。比如在精神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心悸。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年轻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大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例如,一个学生在考试前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出现心悸症状。
其他因素
贫血: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代偿,以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从而导致心悸。患者还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各种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贫血,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缺铁性贫血,老年人则可能因慢性疾病、造血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贫血。比如一位60岁的老人,长期患有消化道出血,导致慢性贫血,经常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
过量饮用咖啡、浓茶或吸烟:咖啡、浓茶中含有咖啡因等成分,可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跳加快,引起心悸。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人体释放肾上腺素等,也可能导致心悸。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中,有相应生活习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年轻人如果有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浓茶或吸烟的习惯,就可能频繁出现心悸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