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主要病原体为病毒,细菌感染多为继发,婴幼儿易发病。其临床表现有轻症鼻部症状、婴幼儿全身重症状及特殊类型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等,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抗感染治疗,预防要增强体质、避免接触感染源等,护理需注意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及小儿年龄特点。
病因
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感染多为继发,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如气温变化、空气污染等)、营养状况(如维生素缺乏等)以及接触感染源等因素影响而发病。婴幼儿时期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鼻腔相对狭窄,故易受感染且易导致鼻塞;另外,小儿的呼吸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使其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轻症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也可出现咳嗽、低热、咽部不适等。婴幼儿全身症状相对重,可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烦躁不安、拒食、呕吐、腹泻等,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上感,如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表现为急骤发热,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3、7型引起,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结膜炎,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体征:可见咽部充血,有时可见扁桃体肿大、充血,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等。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综合判断。一般根据患儿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发热等)和体征(咽部充血等)即可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但需要与某些早期表现相似的疾病鉴别,如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早期等。实验室检查可根据情况进行,病毒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发热的小儿,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适当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松解衣物、用温水擦拭等。
对症治疗:如有鼻塞,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等缓解症状;对于发热较高的小儿,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等。
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为自限性,不需要特殊使用抗病毒药物,但若考虑流感病毒感染,在发病48小时内可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预防
增强体质:让小儿多进行户外活动,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保证维生素等的摄入,以促进小儿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避免接触感染源: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接触患儿的人员要注意手卫生等。
其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防止着凉或过热等。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保障小儿的健康。在护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时,要特别注意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关注小儿的年龄特点,如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等,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