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主干心肌梗死需立即启动急救措施,包括休息、呼叫急救;进行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药物;有条件的医院行PCI,无条件则考虑溶栓;后续要心电监护、调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物维持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立即启动急救措施
1.休息与体位:让患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由家长轻柔安抚,使其保持安静,避免哭闹增加心脏耗氧。
2.呼叫急救: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向调度员说明患者的大致情况,包括胸痛等主要症状表现,以便急救人员做好准备。
二、药物治疗
1.硝酸酯类药物: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对于合并严重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或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不同年龄人群对硝酸酯类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一般不常规使用。
2.抗血小板药物:嚼服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但要注意儿童服用剂量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避免过量。
三、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适用情况:是急性左主干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为患者进行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一般要求在患者到达医院后90分钟内完成球囊扩张等操作。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操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患儿的配合及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原理:通过导管技术将堵塞冠状动脉的血栓等物质清除,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
2.溶栓治疗: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可考虑溶栓治疗,但溶栓有一定禁忌证,如近期有脑出血、严重高血压未控制等情况。溶栓药物可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但溶栓再通率相对PCI较低,且可能有出血等并发症,儿童溶栓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四、后续监护与治疗
1.心电监护:将患者接入心内科监护病房,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监护设备的合适使用及电极片等的正确粘贴,避免因患儿活动导致电极脱落等情况。
2.调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电解质(如钾、钠、氯等)及酸碱平衡情况,及时纠正异常。儿童由于身体代谢等特点,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加强监测频率。
3.药物维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一步改善心肌重构等,但药物选择及剂量需严格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调整,儿童用药更要谨慎权衡。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急性左主干心肌梗死在儿童中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往往较快。要特别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由于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更加精细。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同时,老年患者对手术等操作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药物使用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3.女性患者:女性急性左主干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胸痛等症状不典型,需提高警惕。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阶段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如妊娠哺乳期女性用药的特殊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