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因是该菌产生外毒素。临床表现有局部(咽、喉、鼻白喉的不同表现)和全身症状。诊断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细菌学、毒素检测)。治疗包括隔离一般治疗、特异性使用抗毒素、抗生素治疗。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不同人群中儿童是高发人群需按时接种疫苗等,成人感染要及时隔离治疗,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更密切监测和综合治疗。
一、病因与病原体
白喉杆菌是引起白喉的病原体,该菌可产生外毒素,这是导致白喉患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局部严重病变的主要因素。白喉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假膜中可存活数周,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咽白喉较为常见,轻型患者咽部仅有轻度炎症,假膜局限于扁桃体区域;重型患者咽部充血明显,假膜迅速扩展,可波及腭弓、悬雍垂、鼻咽部及喉部,假膜初为灰白色、边缘整齐,随后逐渐变为灰黄色,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可引起出血。
喉白喉多由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患者有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严重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喉梗阻表现。
鼻白喉较少见,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鼻前庭可见假膜。
2.全身表现
患者可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咽痛等全身症状,轻型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重型患者可出现高热、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等。
三、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咽部、喉部或鼻部的假膜形成、相应的呼吸道症状等初步怀疑白喉。
2.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取假膜边缘的分泌物进行涂片染色,可发现白喉杆菌;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白喉杆菌生长。
毒素检测:通过动物试验等方法检测白喉杆菌是否产生外毒素,有助于确定是否为产毒菌株。
四、治疗原则
1.隔离与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治疗,卧床休息,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等一般治疗。
2.特异性治疗:早期使用白喉抗毒素,这是治疗白喉的关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合适剂量的抗毒素,需注意在使用前进行皮试,防止过敏反应。
3.抗生素治疗: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杀灭白喉杆菌,缩短病程,防止细菌传播。
五、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儿童需按计划接种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疫苗(DPT疫苗),可有效降低白喉的发病率。
2.隔离传染源:对白喉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次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并做咽拭子培养和白喉杆菌毒素试验。
3.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物等进行消毒处理。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白喉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白喉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易出现喉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儿童应按时接种白喉疫苗,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道症状,一旦出现疑似白喉症状应及时就医。
2.成人:成人也可能感染白喉,若感染后应及时隔离治疗,由于成人的免疫状态相对儿童有所不同,但仍需重视,避免病情加重引发并发症。
3.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白喉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白喉对基础疾病的加重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