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5-15岁儿童易患,有急骤高热、特殊皮疹等表现,血常规等可助诊,用青霉素治疗预后一般;川崎病病因未明,好发5岁以下婴幼儿,有持续高热、多形皮疹等表现,相关检查可助诊,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部分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需长期随访。
一、病因方面
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该病菌可产生红疹毒素等多种毒素和酶,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等方式感染人体后引发疾病,儿童尤其是5-15岁儿童易患,与儿童的免疫力及密切接触等生活方式有关。
川崎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因素等有关,目前认为是多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感染后触发了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婴幼儿自身免疫发育特点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方面
猩红热
发热:多为急骤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头痛、咽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皮疹:发病后1-2天出现皮疹,皮疹特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潮红,口唇周围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杨梅舌(舌乳头红肿突起,似杨梅状)也是常见表现,一般发热1-2天后出疹,出疹期发热持续。
川崎病
发热:呈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39-40℃以上,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皮疹:多形性皮疹,可呈弥漫性红斑、麻疹样、猩红热样等,一般于发热2-4天出现,肛周皮肤也可发红、脱皮。
黏膜表现:眼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等。
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这是川崎病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常大于1.5cm。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猩红热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有核左移,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病原学检查:咽拭子或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可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川崎病
血常规: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可见贫血,血小板在急性期正常或降低,恢复期升高。
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明显增快,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
心脏超声:发病1-2周可见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系统改变,这是监测川崎病病情的重要检查。
四、治疗方面
猩红热:主要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是治疗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一般用药后1-2天体温即可下降,皮疹随之消退,需要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菌,防止并发症发生。
川崎病:主要治疗是使用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早期(发病10天内)应用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冠状动脉瘤发生率,阿司匹林需服用数月,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脏超声变化,观察冠状动脉情况。
五、预后方面
猩红热:及时诊断并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一般并发症较少见,但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川崎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约15%-25%的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有冠状动脉瘤的患儿远期需长期随访,监测心血管情况,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剧烈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婴幼儿患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相对更高,需格外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