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窦性心律不齐是常见心律失常现象,分呼吸性(与呼吸有关,随年龄增长多可消失)和非呼吸性(较少见,儿童中因心脏病变致非呼吸性者少);临床特点为大多无症状,体检心电图示P-P等间期不一,呼吸性者心率随呼吸变化;多数属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保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少数为病理性(需结合症状等查因,若为心脏疾病致要遵医嘱治疗、注意休息),需结合情况判断生理性或病理性,生理性多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及时就医查因处理。
产生机制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在儿童中最为常见,与呼吸有关。儿童的呼吸中枢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当儿童吸气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从而出现心律不齐。这种情况一般随儿童年龄增长,呼吸中枢调节功能逐渐完善,会自行消失。例如,有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中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到学龄期后,发生率逐渐降低。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相对较少见,可由其他因素引起,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的器质性病变早期等,但在儿童中因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情况相对较少。
临床特点
症状表现:大多数儿童窦性心律不齐本身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只有少数儿童可能会有胸闷、心悸等不典型症状,但一般症状较轻,对日常生活和活动影响不大。比如,有些孩子在做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偶尔感觉到心脏跳动不太规律,但休息后可缓解。
心电图特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P-P间期或R-R间期长短不一,相差大于0.12秒。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是心率随呼吸周期而变化,吸气时心率加快,呼气时心率减慢。
临床意义
生理性: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窦性心律不齐属于生理性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这是因为儿童的心血管系统还处于发育阶段,生理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适应,心律不齐的情况也会消失。例如,很多健康的新生儿、婴幼儿都可能存在窦性心律不齐,随着年龄增长到5-6岁后,这种生理性的窦性心律不齐大多会自然消失。
病理性:少数情况下,窦性心律不齐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患有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时,也可能出现窦性心律不齐。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需要结合儿童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心肌酶谱等)来综合判断。如果儿童除了窦性心律不齐外,还伴有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
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的应对:对于生理性的儿童窦性心律不齐,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家长无需过度紧张。只需让儿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促进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即可。同时,要定期带儿童进行体检,通过心电图等检查监测心律情况。
病理性窦性心律不齐的关注:如果考虑窦性心律不齐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引起,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是否出现症状加重、有无新的不适症状等。并及时带儿童就医,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儿童,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障儿童的心脏健康。
总之,儿童窦性心律不齐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生理性的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的则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