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隔离与环境管理,要隔离患儿并清洁环境;皮肤护理要观察皮疹并清洁;口腔护理要清洁口腔和调整饮食;发热护理要监测体温并物理降温;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出现严重症状及时就医。
一、隔离与环境管理
1.隔离措施:手足口病患儿需进行隔离,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家庭护理的患儿,应单独居住,使用单独的餐具、毛巾等物品。不同年龄患儿可能因免疫力差异,更容易受到病毒传播影响,所以严格隔离很重要。比如3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隔离能有效降低其感染风险。
2.环境清洁: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家具、玩具等物体表面。环境中的病毒可能在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清洁消毒可减少病毒残留。对于有呼吸道症状的患儿,良好的通风能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减少其他家庭成员感染几率。
二、皮肤护理
1.皮疹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皮肤皮疹的情况,如皮疹的部位、形态、有无破溃等。手足口病患儿皮疹多见于手、足、口、臀等部位,不同患儿皮疹表现可能有差异。对于婴幼儿,因其不会准确表达不适,更需仔细观察皮疹变化,若发现皮疹有感染迹象,如红肿、化脓等要及时处理。
2.皮肤清洁: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建议用温水给患儿洗澡,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皮疹部位。温水洗澡可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分泌物,减少细菌滋生。对于皮疹部位,可使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低龄儿童皮肤娇嫩,过度擦拭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可能加重皮肤损伤。
三、口腔护理
1.口腔清洁:年龄较大能配合的患儿,可用淡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可使用棉签蘸取淡盐水轻轻清洁口腔。口腔内的疱疹可能引起疼痛、流涎等症状,保持口腔清洁能预防继发感染。淡盐水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能帮助清洁口腔。对于不能配合的患儿,家长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2.饮食调整:给予患儿温凉、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的食物,以防加重口腔疼痛。饮食的选择会影响患儿口腔的舒适度,温凉的食物可减少对口腔疱疹的刺激。比如患儿因口腔疼痛不愿进食,提供合适的饮食能保证其营养摄入,不同年龄患儿对饮食的耐受性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四、发热护理
1.体温监测:定期监测患儿体温,可选择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等方式。密切关注体温变化能及时发现发热情况。对于婴幼儿,体温监测要更频繁,因为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波动可能较大。
2.物理降温:当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是优先的退热措施,尤其适用于低龄儿童。温水擦浴能通过蒸发散热降低体温,退热贴中的成分能起到局部降温作用。但要注意,擦浴时水温不宜过低,避免患儿着凉。
五、病情观察与就医提示
1.病情观察要点: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嗜睡、呕吐、头痛、肢体抖动等表现。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如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可能。不同年龄患儿病情变化的表现可能不同,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奶等,要仔细辨别。
2.及时就医: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抽搐、呼吸急促等严重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这些严重症状可能预示着手足口病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得到专业治疗。年龄较小的患儿出现任何异常表现都要更加警惕,尽快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