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是由缺乏细胞壁的支原体侵入人体引发的疾病,包括肺炎支原体等种类,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和性传播,不同部位感染表现不同,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常用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可通过保持通风等措施预防,不同人群感染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支原体感染的定义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感染就是由支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疾病。支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体感染支原体后可引起多个系统的病变。
二、支原体的种类及常见感染人体的类型
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
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主要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相关,可导致尿道炎、宫颈炎等。
三、支原体感染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会被周围人吸入而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造成传播。
性传播: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较易发生。
四、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感染表现(肺炎支原体为例)
儿童:起病可急可缓,多数表现为发热,热型不定,可持续1-3周;咳嗽较为突出,初期为干咳,后可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有时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可伴有胸痛、气短等症状;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少数可闻及干湿啰音。
成人:症状与儿童相似,但相对成人症状可能更重一些,发热、咳嗽等表现较为常见。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表现:男性可出现尿道刺痛、尿频、尿急,尿道分泌物增多等;女性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尿急、尿痛等,部分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
五、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可采集痰液、咽拭子、生殖道分泌物等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但培养周期较长;核酸检测是常用的快速诊断方法,通过检测支原体的核酸来判断是否感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血清学检查主要是检测支原体抗体,如IgM抗体,一般感染后2-3周出现,可用于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炎症阴影,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
六、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抗感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常用药物;近年来,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用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但要注意儿童慎用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可能影响软骨发育。
七、支原体感染的预防措施
呼吸系统感染预防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预防: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保持生殖器官清洁等。
八、不同人群支原体感染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支原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咳嗽等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下,感染支原体后容易发展为重症肺炎等严重情况,要注意加强护理,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治疗。
孕妇:孕妇感染支原体可能会影响胎儿健康,如导致流产、早产等,所以孕妇若怀疑支原体感染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