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儿免疫力可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避免接触传染源需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因素调节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温湿度来预防小儿感冒等疾病。
一、增强自身免疫力
1.合理饮食
婴幼儿:对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母乳是最好的食物,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能增强婴儿的免疫力。随着婴儿成长,可逐渐添加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辅食,如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草莓等,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富含蛋白质的鸡蛋、鱼肉等,为身体提供构建免疫物质的原料。
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保证均衡饮食,摄入谷类食物以提供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蔬菜和水果提供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肉类、豆类等提供优质蛋白质。例如,每天应摄入一定量的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其中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免疫系统有重要作用。
2.充足睡眠
不同年龄段小儿所需睡眠时间不同,新生儿每天需睡16-20小时,婴儿需睡12-16小时,学龄前儿童需睡11-13小时,学龄儿童需睡10小时左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调节,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多种促进免疫功能的物质。例如,深度睡眠时,身体会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3.适当运动
婴幼儿可以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在室内爬行、翻身等,大一些的婴儿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短时间独坐。学龄前儿童可以每天进行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跳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学龄儿童可以参与学校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如球类运动、游泳等,长期坚持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的免疫状态。
二、避免接触传染源
1.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在感冒高发季节,如冬春季,尽量避免带小儿前往商场、超市、游乐场等人群密集且空气流通较差的场所。因为这些场所人员复杂,容易存在感冒病毒携带者,小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被感染。例如,在流感高发期,人群密集处的流感病毒浓度较高,小儿接触后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若必须前往,应佩戴合适的口罩,如儿童专用口罩,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病毒的传播。
2.注意个人卫生
洗手:教导小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例如,可以通过唱一首完整的《生日快乐歌》的时间来保证洗手时长,这样能有效清除手上沾染的病毒等病原体。
避免用手触摸口鼻:要教育小儿不要用手随意触摸自己的口鼻,因为手上可能携带病毒,触摸口鼻会使病毒更容易进入体内引发感冒。
三、环境因素调节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5-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例如,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可以将小儿转移到其他房间,避免直接吹风着凉。
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具有过滤病毒、细菌等功能的空气净化器,进一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较为适宜,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小儿受凉或过热,影响身体的抵抗力;湿度过高会滋生霉菌等,过低则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例如,使用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在干燥的季节要注意经常加湿;使用空调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度,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