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休息与活动)、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再灌注治疗(介入治疗、溶栓治疗)及其他治疗(纠正心力衰竭、控制心律失常),各治疗有不同要点及针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监测
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需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例如,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变化;血压监测能了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血氧饱和度监测可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这些监测对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监测频率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由于病情变化相对更快,监测频率可能更高。
2.休息与活动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来说,发病初期应严格限制活动,随着病情改善,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进行适度活动,如床边活动、室内行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活动量的增加更要谨慎评估,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而影响活动耐量。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大多数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P2Y12受体拮抗剂也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高风险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谨慎,可考虑采取胃保护措施或选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药物的代谢和不良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需要密切关注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可用于防止血栓的进一步进展。低分子肝素相对普通肝素出血风险较低,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抗凝治疗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类患者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需要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三、再灌注治疗
1.介入治疗(PCI)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血管后,可进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操作,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
不同年龄患者的PCI风险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更多的基础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在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上需要更加细致。女性患者在PCI治疗中也有其特点,如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在治疗决策和操作细节上可能需要个体化考虑。
2.溶栓治疗
目前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因为其再通率相对较低,且出血风险可能较高。但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对于有适应证且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
四、其他治疗
1.纠正心力衰竭
如果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等。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脏器功能减退,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ACEI可能引起的干咳等。
2.控制心律失常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可使用胺碘酮等。对于儿童患者,心律失常的处理有其特殊性,需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采用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提示病情的变化,需要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