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与猩红热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川崎病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免疫失调等有关,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有发热、球结膜充血等表现,血常规等有相应改变,治疗用丙种球蛋白等,部分可致冠状动脉病变;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3-7岁儿童多见,有发热、皮疹等表现,病原学可检到链球菌,治疗用青霉素等,少数可致并发症。
一、病因方面
川崎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感染(如逆转录病毒、链球菌等感染)、免疫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一)症状表现
川崎病:
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39℃以上,持续5天以上。
球结膜充血,多为双侧,无脓性分泌物。
唇及口腔表现为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
皮疹多形性,可呈红斑、丘疹等,多见于躯干部。
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常为单侧,直径多超过1.5cm。
猩红热:
发热,多为高热,伴有咽痛、头痛、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典型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呈鸡皮样,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口周苍白圈:面部潮红,而口周皮肤苍白。
杨梅舌:病初舌被白苔,以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
帕氏线: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及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其间有出血点,形成明显的横纹线。
(二)年龄差异
川崎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
猩红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7岁儿童多见。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一)血常规
川崎病: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血小板增多;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升高。
猩红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胞质内有中毒颗粒。
(二)病原学检查
川崎病:无特异性病原学检查,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排除其他疾病进行诊断。
猩红热: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可发现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四、治疗方面
(一)川崎病
主要治疗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密切监测病情,尤其是冠状动脉情况,因为川崎病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
(二)猩红热
治疗首选青霉素等抗生素,一般用药后1-2天体温即可下降,皮疹随之消退。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
患病儿童需要隔离,注意休息,保持口腔清洁等一般对症支持治疗。
五、预后方面
(一)川崎病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约15%-25%的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瘤,尤其是未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有冠状动脉瘤的患儿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冠状动脉情况,部分患儿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甚至进行手术治疗。婴幼儿患川崎病后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格外关注。
(二)猩红热
及时诊断并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一般在1周左右即可恢复。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所以在猩红热恢复后仍需注意观察有无相关并发症的迹象,尤其是儿童在患病恢复期间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