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有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表现,可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感染后有不同特殊情况需关注及处理。
一、猩红热的定义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因
1.病原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引发猩红热的病原体,该菌能产生红疹毒素等多种毒素和酶,这些物质导致了猩红热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2.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和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比如在密闭空间中,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可使周围人群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与患者直接接触,如拥抱、握手等,或者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前驱期
发热:多为骤起,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40℃左右,伴有头痛、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儿童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咽峡炎:咽部和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严重时可累及周围组织,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
2.出疹期
皮疹特点:一般在发热后1-2天出现皮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典型的皮疹从耳后、颈部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身。
特殊体征:在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部位,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潮红,而口周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杨梅舌,即舌乳头红肿突出,类似杨梅。
3.恢复期
一般在皮疹出现后1周左右开始消退,按出疹顺序先后脱皮,脱皮程度与皮疹轻重相关,轻者呈糠屑样,重者可呈大片状脱皮,脱皮期可持续1-2周,此期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发热、咽峡炎、皮疹等表现,初步怀疑猩红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
咽拭子培养:咽拭子培养可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确诊猩红热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六、预防
1.控制传染源:一旦发现猩红热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期限一般为6天以上,直到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皮疹消退。
2.切断传播途径:在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可服用预防性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另外,应增强体质,合理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儿童群体,要注意日常的卫生习惯培养,如勤洗手等。
七、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皮疹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嘱规范用药,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感染猩红热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心内膜炎、肾炎等。所以老年人感染后应更加重视,及时就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免疫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低下的人群,感染猩红热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治疗难度也更大。这类人群一旦感染,应尽早接受规范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密切关注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