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可通过引起间歇性低氧血症等致氧化应激等,促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梗死,中老年人、男性、肥胖、吸烟饮酒者及有基础疾病者风险高,需通过检查明确严重程度,轻中度可改生活方式,中重度用CPAP治疗等,基础疾病者要积极控病,儿童、孕妇打呼噜也需重视及处理。
一、打呼噜与心肌梗死的关联机制
打呼噜,医学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其发病机制是睡眠过程中上气道反复塌陷、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这种情况会引起间歇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进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的慢性间歇低氧还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炎症反应激活以及内皮功能紊乱等。例如,有研究发现,OSAHS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等水平会升高,炎症反应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时,就会引发心肌梗死。
二、打呼噜增加心肌梗死风险的人群特点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打呼噜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上气道肌肉张力下降等因素使得中老年人患OSAHS的概率增加,因此中老年人群因打呼噜导致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患OSAHS的概率高于女性,尤其是中年男性,所以男性因打呼噜引发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女性更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绝经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患OSAHS的概率也会增加,同样存在心肌梗死风险升高的可能。
生活方式方面:肥胖人群更容易出现打呼噜,因为肥胖会导致上气道脂肪堆积,气道狭窄。例如,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者患OSAHS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吸烟会损伤气道上皮,饮酒会加重上气道肌肉松弛,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打呼噜的严重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就存在心血管系统受损的基础,再加上打呼噜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会使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大幅升高。比如,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影响呼吸调节,更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进而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三、打呼噜导致心肌梗死的预防与应对
对于有打呼噜情况的人群:首先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等检查,明确打呼噜的严重程度。如果是轻度的OSAHS,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如减肥、侧卧睡眠等。侧卧睡眠可以减少上气道阻塞的概率。对于中重度的OSAHS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等。
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要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等),同时对于打呼噜的情况要积极干预,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打呼噜可能是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要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如果是腺样体肥大导致的打呼噜,长期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心肺功能,需要及时治疗,避免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潜在不良影响。
孕妇:孕妇打呼噜可能会影响自身及胎儿的健康,因为打呼噜会导致孕妇缺氧,进而影响胎儿的氧供。孕妇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仰卧位睡眠等,如有严重打呼噜情况要及时咨询医生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