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过敏性紫癜是病程超3个月、病情反复迁延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有皮肤、消化道、关节、肾脏等临床表现,由感染、食物、药物等因素诱发,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需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防影响生长发育等,成年要保生活习惯等并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反复出现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紫癜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颜色可从紫红色逐渐变为黄褐色,一般无瘙痒感。儿童患者皮肤紫癜相对常见且容易反复,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紫癜对皮肤的影响可能更易被察觉。
消化道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多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在儿童中,消化道症状可能影响其进食和营养摄入,需要特别关注其饮食和营养状况。
关节表现:可有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关节,关节症状通常可随紫癜好转而缓解,但也容易反复,影响儿童的活动功能。
肾脏表现:少数患者会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称为紫癜性肾炎。儿童患紫癜性肾炎时,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因为肾脏损害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病因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β溶血性链球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都可能诱发慢性过敏性紫癜。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例如儿童在季节交替时容易患呼吸道感染,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食物因素:某些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可能是致敏原。儿童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若长期食用某些易致敏食物,就可能引发慢性过敏性紫癜。
药物因素: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等药物可能引起变态反应导致发病。儿童在生病时使用药物的机会较多,需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致敏的药物。
其他因素:花粉、尘埃、疫苗接种、虫咬等也可能与慢性过敏性紫癜的发生有关。
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反复出现的皮肤紫癜、伴或不伴消化道、关节、肾脏症状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尿常规检查若有肾脏受累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凝血功能检查一般正常。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其他类似疾病。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儿童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剧烈活动。避免接触可疑致敏原。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减轻过敏症状;对于有腹痛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若有肾脏受累等较严重情况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利弊,尤其是儿童患者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病情监测: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患者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慢性过敏性紫癜对其生长发育可能产生影响,如肾脏受累可能影响肾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发育,关节症状可能影响活动导致运动量减少从而影响骨骼肌肉发育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患病可能对儿童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需要注意在病情反复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因为工作等原因过度劳累,影响病情控制。同时要定期复查,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