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脏病做心电图能检查出部分情况,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但也有不能查出的情况,像某些先天性心脏病较小且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某些心肌病早期或非梗阻型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做心电图检查有不同特点,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做心电图时要注意操作规范。
一、能检查出的情况
1.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等情况,心电图可显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老年人等,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0次/分钟)等。
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电图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或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搏动不同。例如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0.12秒,ST段与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心动过速: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次或以上快速规则的QRS波群,频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整齐,P波常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
心动过缓: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外,还包括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例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0.20秒;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2.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部分ST-T改变可恢复。例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心电图常出现上述改变。
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超急性期可表现为T波高尖;急性期出现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亚急性期ST段逐渐恢复至基线,T波变平或倒置;慢性期可遗留病理性Q波或T波恒定倒置等。例如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V1-V5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ST段抬高。
二、不能检查出的情况
1.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较小且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心电图可能无特异性改变。因为心脏结构的异常在心电图上可能没有直接的特征性表现来反映这种较小的缺损情况,只有当缺损导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如出现肺动脉高压等情况时,心电图才会有相应改变,如右心室肥厚等表现。
2.某些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室肥大、心律失常等改变,但早期心肌结构的细微改变可能无法通过心电图准确反映。例如一些轻度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早期心电图上可能不典型。
肥厚型心肌病非梗阻型:部分肥厚型心肌病非梗阻型患者,心电图可能仅有ST-T改变等非特异性表现,只有当出现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等情况时才会有较明显的心电图异常。这是因为心肌肥厚的程度和部位在早期可能不足以在心电图上产生典型的特征性改变。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做心电图检查时也有不同特点。例如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电图表现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运动员由于长期运动训练,窦性心动过缓较常见,但这是生理性的,与心脏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鉴别;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更具诊断意义,而在缓解期可能表现不典型。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做心电图时要注意电极放置等操作规范,避免因特殊生理状态影响心电图结果的准确判断。



